汽車內卷的根本原因在于市場供大于求,‘卷價格’是大家不得已而為之的辦法。但是在這樣‘低價值’的內卷之下,最后買單和傷害的是消費者。希望大家一起呼吁,共同抵制‘內卷式’競爭,回歸健康理性的價值競爭。”一汽-大眾捷達品牌公關總監侯春昭在12月12日由中國經營報社舉辦的“2024中國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論壇”圓桌論壇上分享道。
論壇以“變革應變,創新向新”為主題,聚焦汽車“價格戰”大背景下,車企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
據了解,中國互聯網行業在過去十年成為了最大的風口之一,不少互聯網企業通過砸錢的方式去補貼用戶,從而吸引用戶的注意力。在當下的汽車行業,由于車企眾多,競爭激烈,不少品牌也開始采用“價格戰”的方式進行比拼。不過在當下,無休止的“價格戰”已經讓車企陷入了賠本賺吆喝的惡性循環,打破了可持續發展的平衡鏈,消費者持幣觀望的情緒也愈加嚴重。
在侯春昭看來,有些行業和資本希望通過低價的方式獲得市場占有率,但需要反思的是,汽車行業的發展是不是需要相同的玩法?“我覺得其實還是有點差別,一個汽車品牌倒閉,消耗的社會成本非常大。同時,汽車行業作為實體經濟,一旦價格壓得很低,車企的采購部和財務控制部就會發揮‘降本’的職能,給各個供應商和經銷商下達降價指標,最終影響的是產品的品質。”他說道。
侯春昭認為:“有些頭部企業可能憑借規模優勢能夠將成本覆蓋,但是對于一些小企業,當降價的信號傳遞到供應商,可能就會開始壓榨質量,從而節省成本,但最終買單的還是消費者。”
對此,侯春昭表示:“可能短期之內,消費者看不出來,一個十塊錢和五塊錢的螺栓的差別,但是幾年后,消費者就會發現,低廉的螺栓可能會生銹或者可能會更容易斷裂,這樣一來,就會傷害到車企長久建立的品牌。”
所以在此背景之下,侯春昭明確表態:“捷達不打價格戰。”
他強調,在當前這樣的競爭格局下,捷達是小而美的品牌。“捷達本身對自己有清晰的認知,我們只需要把細分市場服務好就已經足夠了。而且我們發現,捷達很多客戶更加理性務實,選擇捷達的客戶并不會對汽車智能化或者外觀的炫酷程度有過多要求,而是就想買一個耐用的、品質優良的汽車。所以針對我們的客戶群體,我認為打價格戰不利于我們品牌的長遠發展。”
“事實上,很多人問捷達怎么好幾年不推一個新車,我只能說,德國的造車標準是非常完善且完整的,是行業的上限。”侯春昭表示,“我們正常的研發周期是48個月,有各種各樣的測試。此前我試駕過一輛車,雖然內飾很豪華,但是震動感和轉向燈的聲音特別大,這些問題其實都是可以通過測試去發現解決的。”
他繼續說道:“同樣的功能,我很喜歡奔馳的設計理念,它的設計理念是打造車內靜謐的環境,真正從人性的角度去思考細節的問題。”所以他建議,應在造車上花費工夫,因為會給消費者帶來差別體驗。
值得關注的是,當前,“流量”也成為了眾多車企爭奪的領域。由于雷軍的個人品牌效應,小米汽車成為了市場中的“明星”造車新興勢力,銷量的增長更是讓不少行業人士認識到“流量”的重要性。
對此,侯春昭表示:“雷軍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雷軍已經是一個名人,所以對于想要‘出圈’的高管來說,如果想要拿到流量,應該是先想辦法提升自己的知名度。”
在此次論壇上,侯春昭也分享了自己運營流量的經驗。他表示,如果想出圈,建議發了視頻之后不要第一時間組織員工和經銷商轉發,這樣的操作,賬號注定出不了圈。
他進一步表示,首先,雖然大量求轉發之后數據很好看,但是不少人不會看,視頻的完播率會很低,也不會有太多互動,系統就會判定不是優質的內容。其次,當轉發的人群特別垂直的時候,系統就會判定視頻受眾就是這樣的人群,比如銷售顧問或者是工廠里的工人,范圍就會比較狹小。
那么流量能不能轉化成銷量呢?對此,侯春昭認為,還是得看流量是不是有效的流量。如何打造有效的流量確實需要一點技巧,我更希望大家找到有效的流量,針對產品點或者產品的生態,打造成有意思的內容,這種流量是有價值的。
“如果說真的想實現內容能夠快速地有流量,就一定要找到這個話題是大家關注的話題。如果出了一期類似螺栓怎么打的內容,可能業內人士會覺得吸引人,但其實觀眾并不這么覺得。所以我們可以嘗試找到一個話題是被大家所關注的,這是關鍵所在。”他說道。
當前,電動汽車越來越呈現出智能手機的特質,“AI上車”也成為了眾多車企的宣傳口號。那么AI會成為未來智能汽車的靈魂嗎?對此,侯春昭表示,其實每年或者每個階段行業內都會提出一些新的概念,也非常火熱。比如5G、區塊鏈、元宇宙,不少人都覺得這是未來發展的一個方向,但漸漸就會銷聲匿跡。
他進一步表示:“我理解汽車應該也是有這樣經典的元素和流行的元素,例如我判斷AI只是當前一個流行元素,未來我覺得肯定還會有更時髦的詞匯替代它。但是,汽車最本源的東西、最核心的功能就如一些經典元素一樣,需要時代的傳承和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