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在中國市場的發展可以說是面臨較大的壓力,就在最近本田在中國的新電動品牌推出,然而其命名反而引發了爭議,這件事到底該怎么看?本田這么做的目的又要做什么呢?
一、本田在華新電動品牌命名引爭議?
據界面新聞的報道,廣汽本田不久前正式發布的純電動品牌“燁P”,因品牌名稱和字體設計與中國消費者期待的美好寓意相悖備受爭議。
此后一張廣泛流傳的題為“本田中國媒體反饋調查”的問卷截圖顯示,本田中國詢問受訪者燁品牌發布后的輿情是否影響本田品牌的整體印象,以及出現輿情的可能原因。11月29日,本田中國向界面新聞表示,品牌未對燁及燁P命名發起過相關調查,相關報道與客觀事實不符。
官方將“燁P”的名稱解讀為,“燁”指代閃耀、璀璨,“P”為英文單詞Prime,表示獨特、唯一。
關于此次風波,有本田員工向界面新聞表示對品牌命名工作流程的不理解。“定名字的時候應該預先做內部調查,內部未能展開廣泛討論才導致命名出現問題。”
燁品牌是本田專為中國市場推出的全新電動品牌,于今年四月正式發布,同期首發的三款車型包括燁S7、燁P7和燁GT CONCEPT概念車。前兩款車型按照最初計劃將在今年底上市,由東風本田和廣汽本田分別投產。
推出燁品牌的一個重要背景是,近年受到新能源浪潮和國產品牌崛起的沖擊,本田在中國市場遭遇滑鐵盧。前三季度,本田中國累計銷量為58.80萬輛,同比降幅擴大至接近三成。
二、本田到底要干啥?
在汽車行業向電動化轉型的洶涌浪潮中,本田于中國市場推出的新電動品牌命名掀起了不小的波瀾,引發諸多爭議,這一事件背后所折射出的,不僅是簡單的語言文化差異導致的 “失誤”,我們到底該怎么看呢?
首先,對于外資車企來說,在中國市場推出新產品時,品牌命名和翻譯往往是一個需要謹慎考慮的問題。由于文化差異和語言習慣的不同,一些在源語言中寓意美好的品牌名稱,在翻譯成中文后可能會失去原有的美好寓意,甚至引發爭議。這并非本田一家的問題,許多外資車企在進軍中國市場時都曾遇到過類似的挑戰。然而,本田作為一個在中國市場深耕多年的品牌,其在新電動品牌命名上引發的爭議,確實讓人感到意外。
其次,本田作為一家入華多年的外資車企,在中國市場已經有了深厚的根基和廣泛的認知度。多年來,本田在中國市場推出了眾多受歡迎的車型,無論是雅閣、思域等轎車,還是CR - V等SUV車型,都在中國消費者心中占據了重要的地位。這表明本田對中國市場的消費者需求、文化特點以及市場競爭環境有著相當深入的了解。
在這樣的背景下,本田新電動品牌命名引發爭議就顯得有些令人費解。本田本應憑借其多年的在華經驗,避免出現這種在命名上的低級錯誤。這可能暗示著本田在新電動品牌的推廣過程中,內部決策流程或許存在一些問題。也許是過于追求品牌全球戰略的一致性,而忽視了中國市場的特殊性;或者是在命名過程中缺乏足夠的本土市場調研和文化敏感性分析。
第三,當前,本田在中國市場正面臨巨大的市場壓力。一方面,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快速發展使得本田等傳統車企在新能源領域缺乏足夠有競爭力的產品。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近年來呈現出爆發式增長態勢,自主品牌憑借在電動化、智能化領域的先發優勢,迅速崛起。比亞迪、蔚來、小鵬等品牌不僅在技術上實現了突破,更在市場占有率上取得了顯著成績。相比之下,本田等日系品牌雖然也在積極推進電動化轉型,但步伐相對緩慢,產品線不夠豐富,且價格偏高,難以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需求。
另一方面,本田在燃油車市場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隨著國產緊湊級轎車的崛起以及插電混動技術的普及,傳統燃油車的競爭力逐漸下滑。本田的暢銷車型如思域、CR-V等,在面對吉利星瑞、比亞迪秦PLUS DM-i等自主品牌的競爭時,顯得力不從心。
第四,因此,本田需重塑品牌文化融入策略,從命名、宣傳話術到營銷活動,全方位注入中國文化元素,組建精通本土文化與市場的 “命名智囊團”,廣納民意、深入調研,確保品牌名、車型名貼合本土審美與價值取向,如參考故宮文創、李寧國潮等成功案例,挖掘傳統文化寶藏,為品牌注入 “國潮” 活力,拉近與消費者情感距離。
本田在華新電動品牌命名爭議是其深層市場問題的 “冰山一角”,若想重拾往昔榮耀、在新能源時代站穩腳跟,必須摒棄傲慢與浮躁,沉心深耕,以契合本土文化的品牌、領先的產品、貼心的服務,重塑在中國汽車市場的競爭力,否則,未來將持續在市場漩渦中掙扎,面臨被邊緣化的嚴峻局面。在全球汽車產業變革浪潮里,留給本田調整的時間窗口正悄然收窄,破局之戰,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