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田的“電動化醒悟”:市場倒逼下的轉型陣痛
新能源浪潮下的豐田,猶如一位執著于老式膠片相機的攝影大師,面對數碼時代的沖擊,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的市場定位。
利潤與銷量的雙重打擊敲響警鐘。2025財年上半年,豐田營業利潤同比下滑3.7%,凈利潤更是暴跌26.4%。在華銷量9月僅16萬輛,同比下滑9.2%,這場寒冬讓豐田不得不正視市場變遷。
回望過去,豐田在電動化轉型中的態度堪稱“倔強”。從前任社長豐田章男堅持“電動化并非唯一出路”的論調,到企業上下對混動技術的偏愛,豐田就像個不愿改變的“老頑固”。
bZ4X的市場遭遇堪稱尷尬。這款被網友戲稱為“驗證碼”的純電車型,高達30萬元的售價與不到3成的保值率,讓忠實粉絲嘗盡苦頭。2022年全年銷量僅1166輛的成績單,反映出豐田對中國電動車市場的認知偏差。
市場形勢逼得豐田不得不改弦更張。最新消息顯示,豐田計劃在2030年前將中國年產能提升至250萬輛,這與其近年來在華175-184萬輛的產量形成鮮明對比。
對比之下,本田已開始主動求變,計劃削減燃油車產能,積極布局新能源產線。這種市場倒逼下的轉型,揭示了傳統車企在電動化浪潮中的陣痛。
數據顯示,主流合資品牌市場份額已降至28.7%。這個數字背后,是新能源汽車超50%滲透率的市場現實。豐田不得不接受這個殘酷事實:要么改變,要么被淘汰。
豐田的轉型故事,正如一位老藝術家不得不學習新媒體技術。市場不會給固守傳統的企業太多時間,適者生存的法則在汽車產業同樣適用。
面對這場產業變革,豐田能否在保持品質口碑的同時,快速追趕電動化步伐?這個問題的答案,或許將決定這個百年車企在中國市場的未來命運。
從抗拒到接納,從質疑到行動,豐田的轉變印證了市場規律的力量。在這場新能源革命中,沒有企業能獨善其身,唯有順應潮流,方能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