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華為這樣的第三方公司合作自動駕駛,上汽是不能接受的。這就好比又一家公司為我們提供整體的解決方案,如此一來,它就成了靈魂,而上汽就成了軀體。對于這樣的結果,上汽是不能接受的,要把靈魂掌握在自己手中。”
上汽集團原董事長陳虹于2021年6月底股東大會上說道。
但如今,陳虹已于今年7月退休,王曉秋接任董事長,賈健旭任總裁。
曾堅守的“靈魂掌握權”似乎動搖了。
上汽轉型之變:重審 “靈魂論” 攜手華為?
上汽集團或在市場壓力與技術挑戰下重新審視“靈魂論”,謀求與華為合作以推進智能化轉型。
近期有消息稱,上汽將與華為開展戰略合作,其合作模式有別于華為現有的智選車、HI 模式及供應商模式,可能會探索全新路徑。具體華為、上汽以何種模式達成戰略合作目前尚不明晰。
另有傳聞表示,上汽集團或許會對華為智能汽車業務子公司引望智能展開戰略投資。引望正式于 2024 年 1 月 16 日正式成立,最初由華為100%持股,是華為旗下致力于智能汽車產業發展,提供汽車智能系統及部件解決方案的子公司。
今年 8 月,阿維塔和賽力斯分別出資 115 億元入股引望智能,各占 10%股權,華為也曾表明引望投資合作面向所有車企開放。據悉,該項目由上汽集團總裁賈健旭親自主導推進,所以不排除現總裁第一視角體會過,也發覺了華為這個“真香定律”也說不定。
華為在智能汽車領域的實力和技術創新能力已經得到了廣泛認可,其與賽力斯合作的"問界"品牌在市場上不僅銷量大增,還助力賽力斯實現了扭虧為盈。此外,華為還與北汽、奇瑞、江淮等車企展開了合作,推出了"享界"、"智界"和"尊界"等品牌,進一步鞏固了其在智能汽車市場的地位。
反觀上汽曾經連續18年穩居中國汽車市場的銷量第一。但在今年的前三季度,上汽集團遭遇業績重壓,銷量和營收持續下滑,尤其是第三季度,銷量已經連續三個月跌幅超過35%,凈利潤同比下降40%,盈利能力極速惡化,其凈利率降至2%,為2008以來的最低。上汽集團2024年前10個月的銷量達到了305.12萬輛,同比下降21.13%,僅完成全年銷量目標約56%。
都爭著搶著跟華為合作?結果如何?
首先,華為的合作模式有三種:智選車模式、HI模式、零部件模式。
·智選車模式:深度參與產品、整車設計,以及提供銷售網絡渠道智選車模式:華為從產品定義、用戶調研、渠道零售、營銷等多個環節全面參與,采用輕資產造車模式,節省造車成本(也就是鴻蒙智行)。
該模式下的品牌及主要車型為:
賽力斯-問界系列:問界M5、問界M7、問界M9
奇瑞-智界系列:智界S7、智界R7
北汽-享界系列:享界S9
江淮-尊界系列:尊界S800
·HI模式:提供全棧智能汽車解決方案的HUAWEI INSIDE模式。
阿維塔系列:阿維塔11、阿維塔12、阿維塔07
嵐圖系列:嵐圖全新夢想家
極狐系列:極狐阿爾法S
·零部件模式,該模式下企業就更多了,不再贅述。
從三種模式來看:
智選車模式中問界無疑是最成功,銷量也最高,2024年前三季度賽力斯問界銷量達到31.7萬輛,同比增長364.23%;“國民SUV”問界新M7上市12個月累計交付新車20萬輛;問界M9更是多次霸榜50萬以上銷量第一。屬于車圈內的香餑餑,賺得盆滿缽滿,甚至網傳賽力斯將利潤多到拿去理財一說。
而與奇瑞合作的智界,總體表現良好。智界R7于2024年9月24日正式上市,上市兩個月:累計大定突破42000臺,可是可圈可點的。智界S7于2023年11月17日正式上市,1-9月銷量僅2.1萬輛,與小米SU7的上市時間近似也有較大影響,但10月銷量達到7397輛,取得較大突破。隨即在11月26日,又推出二三十萬的價格的智界新S7,以翻再攪局,有望實現銷量的再突破。
與江淮合作的尊界S800更是給消費者吊足了胃口,被不少媒體捧上了天,百萬豪華車想必在市場也有掀起不小的風浪,值得期待。
HI模式中阿維塔無疑是很成功的,銷量也高,2024年1-10月阿維塔品牌累計銷售48870輛,隨著爆款阿維塔07在9月底的上市,其銷量增長趨勢預計在年前會愈發兇猛。
嵐圖夢想家9月的單月銷量5400輛,10月銷量高達7808萬輛。屬于三五十萬的新能源MPV銷量排名在前10,總體實力還是沒有問題的;極狐阿爾法S的1-9月銷量約為1000多點的數量,整體運行仍有較大空間。
隔壁的享界S9的銷量數據就不是很好看了,其十月交付僅為758臺。
“40萬級”“豪華”“純電”“轎車”第一名。
如今的銷量卻只能以“這么多修飾詞”來形容成的十月“銷冠”,屬實把文字游戲玩到一種境界,當下甚至請了影視界的明星“高葉、黃軒”來代言,但產能受限和網傳的不好品控使得享界S9一直下不來臺面。
所以如何在品牌建設、產品力提升以及市場定位上做出調整,將是華為和北汽在未來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
電動EV:
華為不造車,但車界已遍地華為造。
上汽集團是否會向華為交出自己的“靈魂”,這個我們不得而知。
在現實浪潮的裹挾之下,從集團利益最大化以及長遠發展的戰略視角審視,依循當下市場行情順勢抉擇似乎成為一種必然之舉。畢竟商海縱橫,利益為尊,無關對錯之辨。
你怎么看,歡迎評論區留下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