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下叉,最終還是沒忍住買了問界M7。”三天前,一位朋友難掩興奮地分享了這一開心時刻,趕在重慶地方補貼加碼當天果斷下定,用家里那輛開了15年的老軒逸置換了問界M7。
在她一個多月的選車經歷中,看過“34C”之類的豪車,也看過漢蘭達、途觀L之類的常青樹SUV,任何一款都是市場主流,但她最終卻一個都沒選,而是相中了6座的問界M7。
BBA、豐田、大眾,無一不是車圈鼎鼎大名之輩,為何入不了她的法眼?用朋友的話來說,三個原因:一是能耗,問界M7的增程動力在油耗方面有著明顯的優勢;二是舒適性,問界M7電機驅動更安靜,空間大,6個座位都可以坐的很舒服;三是智能化,雖說智駕用的不多,但偶爾緩解一下駕駛疲勞還是能派上用場,更何況鴻蒙座艙跟其他傳統汽車已經不是一個概念了。
其實,類似的一幕,如今每天都在上演。中國車市近幾年來不斷升級提檔,十幾年前成為有車一族的那群人,如今普遍到了換車節點,但這些國際大牌們估計怎么也想不到,人們的目光已經不再只停留于自己身上,這個全球第一大車市的消費升級盛宴,主角正在發生變化。
B級車成主流,C級車領漲
按照乘聯會的統計數據顯示,國內車市正在告別曾經的緊湊型車一家獨大局面,不斷往高端發展,B級車整體市場份額已經跟緊湊型車接近,而C級車則增勢十分突出。
今年1-10月,國內市場A級轎車賣出279.4萬輛,同期B級轎車賣了297.3萬輛——如此反差,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2018年,國內A級轎車銷量高居700萬輛,而B級轎車剛剛觸摸到200萬輛。同樣的情形亦發生在SUV板塊,2018年,A級SUV銷量達到616.8萬輛,B級SUV只有130.9萬輛,時至今日,2024年1-10月,A級SUV市場規模已經萎縮到390.2萬輛,B級SUV則增長至322.6萬輛。
可盡管B級車漲勢不錯,卻還不是當下增長最迅猛的細分市場,按照乘聯會統計,今年1-10月份累計銷量增長最快的板塊是C級SUV,同比增幅高達54.3%,具體銷量數據為87.3萬輛,已經超過該板塊去年全年銷量。
近6年來,國內A級車市場份額已經從巔峰時期的60%降到如今的37.6%(A級轎車占15.7%,A級SUV占21.9%),而B級車的整體份額則從15%上升到了34.8%(B級轎車占16.7%,B級SUV占18.1%),C級車也從不到4%快速提高至11.3%(C級轎車占6.4%,C級SUV占4.9%),從中不難發現,車市消費升級的趨勢已經十分明顯,且另一組數據也印證了這一點——今年1-10月,國內車市30萬元以上新車銷量達到228.8萬輛,相比6年前增長近8成,市場份額則翻了一倍多,達到12.8%。
(國內車市細分板塊銷量變化及份額 整理自乘聯會)
這對整個行業而言無疑是巨大的利好,按常理來說,全球第一大汽車市場消費升級,主流合資品牌和豪華品牌應該占據先天優勢,尤其是后者,可事實卻有點出乎預料。
BBA跌聲一片
前不久,奔馳、寶馬、奧迪三家大戶相繼公布了三季度財報,無論利潤還是銷量,三家普遍亮起黃燈,而根源都指向了中國。
數據顯示,在中國市場,奔馳前三季度累計銷量為51.22萬輛,同比下降10.2%;寶馬前三季度累計銷量為52.4萬輛,同比下降13.1%;奧迪前三季度賣了47.72萬輛車,較去年同期下降8.5%。這就意味著,BBA三家合起來,前三季度在中國市場比去年同期少賣了18.15萬輛車(奔馳5.82萬輛、寶馬7.9萬輛、奧迪4.43萬輛)。
那么問題來了,是誰拖了BBA的后腿?仔細分析BBA旗下各款車型的銷量數據,很容易就能發現問題出在了哪里。
奔馳這頭,按照乘聯會數據,1-10月累計銷量中,E級比去年同期少賣了24860輛,GLB少賣了16553輛,A級少賣了15693輛,GLA少賣了13656輛,四款本地產車型加起來少賣了70762輛。
寶馬那邊,作為主力的5系大幅下滑,1-10月少賣了46576輛,X3少賣了10015輛,3系下滑不明顯,只少賣了6593輛,但因為1系和X2兩款產品停產,造成了相比同期逾3萬輛的缺口,如此一來,寶馬這5款本地產車型合計減少銷量93803輛。
再說奧迪,A6L是56E里面唯一保持增長的,這一點值得肯定,但除此之外,其余產品則出現了全線下滑,具體來看,Q3降了21412輛,A4L降了20116輛,A3降了9529輛,Q2L降了9507輛,Q5L降了3121輛,整體合起來降了63685輛。
不難發現,BBA這些銷量出現下滑的車型中,緊湊級產品占了半壁江山,共造成11.7萬輛的銷量缺口,這也跟前文所述的國內A級車市場下滑的大趨勢方向一致。但BBA的問題在于,它們的緊湊型產品出現缺口之后,B級車和C級車不但沒能填補這一市場,反而同步在下滑,奔馳E級、寶馬5系、寶馬3系、寶馬X3、奧迪A4L、Q5L這些市場多年的主力豪車選手,無一例外。
而且,不光是這些本地產的車型下滑,BBA的進口車一樣在垮。根據乘聯會統計,前三季度,奔馳進口車銷量下滑了19.3%,寶馬下滑了16%,奧迪下滑了14.1%。
當然,進口車也不只是BBA在下滑,保時捷、路虎、MINI、沃爾沃、大眾等也未能幸免(唯獨雷克薩斯和豐田算是例外),其中保時捷前三季度在中國市場銷量大跌33.4%,甚至法拉利、瑪莎拉蒂、賓利、勞斯萊斯、阿斯頓馬丁、蘭博基尼、邁凱倫等超豪華品牌普遍都在跌,且整體跌幅高達6成。
如此,又一個問題來了,傳統豪門都在跌,誰享受到了中國車市消費升級的紅利?
肥水不流外人田
其實,回答這個問題不難,看看比亞迪、特斯拉如今的勢頭,看看理想、蔚來這些新勢力在高端市場堅忍不拔的努力,再看看華為、小米等互聯網玩家對車圈的成功改造,就知道誰吃到了中國車市消費升級的蛋糕。
其實,當售價30萬元級的理想L7/L8聯手拿下2W左右的月銷量,當售價50萬元級的問界M9月銷量穩定在1.5W+,當身價百萬級的仰望U8和U9先后登場,一場屬于中國汽車品牌的主場秀就拉開了大幕。
新能源讓中國汽車品牌看到了機會,智能化更是加劇了變革的速度。
6年前,特斯拉一枝獨秀的時候,蔚小理才剛剛起步,華為在車圈甚至尚未找到合作伙伴,比亞迪還在呼吁“讓新能源來的更猛烈些”;6年后,比亞迪即將憑借年銷400萬臺新能源車登頂全球,華為鴻蒙智行尊界S800直接對標頂級超豪華品牌。
6年來,中國車市新能源滲透率提升了10倍,30萬元以上新車份額提升了125%,B級車成為主流,C級車甚至D級車市場都有中國品牌唱主角。肥水不流外人田,這更像是一種玩笑,但卻真實反映了市場的選擇。
人們對中國汽車品牌的接納度,從未像如今這么高,乘聯會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0月,中國汽車品牌在國內市場的占有率已經上升到了65.8%,而在過去6年間,這一數字最低時僅為35.8%。
正如那位朋友的選車經歷,當國產品牌在動力方面已經不輸對手,卻在節能、舒適性和智能化等方面都更勝一籌的時候,人們自然就會把目光從傳統合資品牌和豪華品牌身上轉移過來,而這樣的趨勢正愈演愈烈,甚至,越來越多的中國汽車品牌已經走出國門,要跟傳統汽車大腕們一較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