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有網民發布視頻稱,河南安陽市內黃縣清華園學校把變質的饅頭給學生吃。同日,內黃縣政府發布通報稱,經調查,該校餐廳存放的半饃剩饃,為學生餐后殘留,校方回收后未及時處置,不存在再次利用的情況;但該校餐廳飯菜質量不高、環境不衛生的問題確實存在;已對該校校長進行停職處理。
視頻截圖
這樣一條“網傳”消息為何讓網友們這么敏感,并引起熱議?因為“吃餿饅頭”事關食品安全這一底線。而且,觸動人們神經的是,當地承認“飯菜質量不高、環境不衛生的問題確實存在”,確實容易讓人與“給孩子吃餿饅頭”產生關聯,進而認為家長們的曝光并非毫無依據。
目前,人們還不知道該校餐廳“飯菜質量不高、環境不衛生”的問題達到什么程度,內黃縣表示“將進一步深入調查,如發現違法違規行為,將嚴肅處理,處理結果第一時間向社會公布”。這個處理速度和態度,值得肯定。
在校學生的飯菜問題,是一個老問題了,尤其是中小學生的午餐。其實問題并不復雜。比如“經濟”原因,對于學校食堂經營者或者說飯菜的供應商來說,虧本的買賣當然不會做。這就會造成學生花多少錢,就只能吃什么價位的飯菜,即便學生抱怨貴,看起來似乎也算“買賣公平”。這個“邏輯”講得通嗎?
學校對于學生飯菜的管理原則,主要是以營養均衡為主,飯菜可以是家常的,但一定要保證衛生和口味。那為什么一些學校的飯菜總是難以對學生胃口?學生希望在學校吃的飯菜價廉物美,也不過分。這一小小的要求,為什么總是得不到滿足?
當地否認“學校給孩子吃餿饅頭”,但承認“飯菜質量不高、環境不衛生問題確實存在”“餐廳存放的半饃剩饃,實為學生餐后殘留”。這是事實的兩個方面,也是在飯菜問題中互為一體的。這顯然不是一個經濟問題,而是管理問題、責任問題。
2019年,教育部等三部門聯合印發《學校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管理規定》,明確中小學幼兒園應建立集中用餐陪餐制度,每餐均由學校相關負責人與學生共同用餐,做好陪餐記錄,及時發現和解決集中用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應當說,陪餐制度的初衷,就是要求校長不僅關心學生的學習,也關心學生的生活,在用餐上做到學校領導與學生感同身受。
因此,要解決好在校學生的飯菜問題,需要校長負起責任。從這個意義上說,內黃縣對清華園學校校長進行停職處理,是理所當然的。校長管好學生吃飽、吃好,是職責之一。
在推進“雙減”的過程中,中小學生的課程設置發生很大調整,比如體育課增多,學生運動量明顯增加。如果因飯菜質量不高、環境不衛生,使得學生們吃飯時沒有食欲,不能確保飲食營養水平,恐會對其健康帶來隱患。
家長把孩子送到學校,還要擔心孩子吃不好,這是不正常的事。家長的心情,校方應當充分理解。讓學生吃好了,才能健康成長,才能安心學業。這不只是哪一家學校的事,各學校在重視文化課教育的同時,都要解決好學生的吃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