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能源產業的蓬勃發展,為推進能源轉型、構建新型電力系統打下堅實基礎。然而,陽光之下的陰影則是,雖然中國新能源產業極具競爭力,但風電、光伏、儲能產業均嚴重陷入非理性競爭的深淵,氫能產業商業化進程的步伐還有待加速。
11月19日下午,由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指導、21世紀經濟報道主辦、中國國際光伏與儲能產業大會組委會支持,長三角太陽能光伏技術創新中心和21世紀經濟報道新能源課題組作為智庫支持的2024第七屆中國國際光伏與儲能產業大會暨21世紀“新能新質”綠色能源發展論壇在成都隆重召開。
來自全國工商聯新能源商會、中國光伏行業協會、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長三角太陽能技術創新中心、國際半導體行業協會(SEMI)中國光伏標委會、清華四川能源互聯網研究院,以及通威股份、協鑫科技、中集集團、海博思創、西清能源等100多位行業組織、企業的專家、高管共同出席,共話風光儲氫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產業發展迎來新時點
2024年11月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能源法》(下稱《能源法》)正式獲得通過,并于2025年1月1日起施行?!赌茉捶ā芬幎ǎ瑖彝七M風能、太陽能開發利用,堅持集中式與分布式并舉,加快風電和光伏發電基地建設,支持分布式風電和光伏發電就近開發利用,合理有序開發海上風電,積極發展光熱發電;國家合理布局、積極有序開發建設抽水蓄能電站,推進新型儲能高質量發展,發揮各類儲能在電力系統中的調節作用;國家積極有序推進氫能開發利用,促進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
這部被視作能源領域法律體系的“基本法”,對于新能源產業的發展而言具有重大的意義。在國際半導體行業協會(SEMI)中國光伏標委會聯合秘書長呂錦標看來,“《能源法》是把我們國家這么多年下來發展可再生能源的政策實現法制化。這些年來,我們從事可再生能源行業,更多的是在產業鏈、制造鏈上的思維,而《能源法》的出現就很明顯告訴大家風電、光伏、儲能、氫能是具有能源的屬性。”
長三角太陽能光伏技術創新中心主任、中山大學教授沈輝,是我國光伏領域的知名學者。在談及《能源法》的誕生意義時,他毫不猶豫地認為:“這對于光伏發展無疑是很好的肯定和推動。”在他看來,光伏走到今年成為世界上的一個重要能源,是晶體硅光伏立下的汗馬功勞。“光伏從發電的角度來說,才剛剛開始。”
全國工商聯新能源商會秘書長助理吳丹在本次論壇上則認為:“《能源法》明確提出了優先支持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包括新能源電力的消納,以及市場機制的建立,對于新能源產業發展而言既是鼓勵也是鞭策,是希望可再生能源領域產業向著更高質量的方向去發展。”
以光伏為例,該產業的發展最終需要立足于新型電力系統的體系考慮。“新型電力系統需要保障在電力、能源安全前提下,以滿足經濟社會需要為首要目標,以最大化吸納新能源為主要任務,以堅強的智能電網為主要樞紐平臺,以源網荷儲為互補或者支撐。”通威股份光伏事業部總裁、能源管理委員會執行主任陳星宇表示。
來自光伏、儲能等新能源領域的企業人士,同樣對《能源法》未來的正式實施充滿期待。
協鑫科技助理副總裁宋昊表示,《能源法》對于新能源企業發展而言,提供了目標和指向。海博思創解決方案總監俞曉峰認為,《能源法》的實施,為新能源產業發展提供了一條明確的道路,也預示著新能源產業必將迎來廣闊前景。他還特別強調《能源法》對于能源領域技術創新的關注。“《能源法》提到,能源科技創新應當納入國家科技發展和高技術產業發展相關規劃的重點支持領域。”西清能源研發中心總工程師周奎則表示:“《能源法》的頒布實則是通過法律的手段把能源領域在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既有利益關系處理的方式進行固定,并作為準則。”
等待破局
在本次論壇上,與會嘉賓深入剖析了當前風電、光伏、儲能、氫能產業所面臨的發展困局,并試圖給出“良方”。
吳丹指出,當前新能源產業發展所遇到的挑戰包括新能源裝機占比提高讓電網可調節性、可控制性難度更大,發電穩定性還需加強;產業發展還面臨同質化競爭難題,對未來產業技術進步帶來了更大壓力,新能源產業亟需尋找新的增長機遇。對此,吳丹指出,以綠色化、智能化為特征的新質生產力成為推動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著力點,而科技創新是加快能源轉型、發展能源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
沈輝同樣認為破局的關鍵在于技術。“中國光伏已經在技術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了,我寄希望于年輕人能夠擦出一些火花在技術前沿,我對將來效率突破30%甚至更高還是有信心的。”呂錦標以光伏產業為例提醒:“我們光伏產業還停留在制造業的思維,雖然我們不斷提升技術,不斷降低成本,但還是要去轉變思維,并不是說成本降低的產品就可以無限供應。”
在宋昊看來,光伏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市場化的調整,經過這輪調整,“明年上半年光伏產業可以達成一個低水平均衡的狀態。雖然不是所有企業都可以賺錢,但也不再像現在都虧現金。”
長期來看,光伏發展的確面臨一系列復雜的挑戰。其中,國內市場資源愈加吃緊,消納問題難解。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發展部主任王青對此表示,短期來看,多項措施都將有效支持光伏的發展,包括消納紅線放開至90%、電網建設進程加快、大基地項目建設加速、多舉措支持分布式發展等。王青建議,加速主網和配網建設,加強網架結構以及優化接網流程。其次,隨著光伏發電裝機規模的爆發,光伏發電消納形勢愈加嚴峻,需不斷拓展光伏發電的應用場景。“如光伏制氫、制氨、制醇等,在為綠電大規模消納提供新路徑的同時,也為化工、鋼鐵、建筑等領域提供綠氫方案。”
事實上,不僅是光伏產業,氫能儲能產業同樣需要克服諸多難題。中集集團總裁戰略顧問鄭賢玲談到,氫能產業化是一個復雜而漫長的過程,因為氫能行業幾乎沒有可以模仿的經驗,所以,需要從實踐中摸索通往未來的路。“由于缺乏從示范到產業化的引導性政策,產業鏈沒有閉環;缺乏對綠氫產業與新型電力系統整體規劃,激勵機制不到位。氫能是一個跨行業、跨部門的復雜產業,需要具有影響力的協調部門。”
新能源大規模發展一定需要儲能的支撐。清華四川能源互聯網研究院綠色儲能研究所所長陳永翀則發現,儲能從生產、運輸、應用、回收等全產業鏈環節都出現了安全隱患,尋找應對之道是行業發展的重要議題。“通過創新技術來進一步解決安全、壽命、回收的難題,新型儲能放心地大規模發展的時代即將到來。”
而從跨界視角來看,新能源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有望獲得氣象服務的支持。那么,如何實現以高質量氣象服務助力新能源高質量發展?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正高級工程師、中國氣象學會能源氣象專委會秘書長葉冬認為,一是以精細的風光資源評估支撐能源生產;二是以精準的多時空尺度新能源預報預測來融入能源供給和能源消費;三是以精確的能源電力氣象災害風險評估預警來保障能源安全。
本次論壇還發布了《“21世紀·新能新質”綠色低碳技術及應用》(下稱《應用報告》)與《突破“囚徒困境”:中國新能源產業穿越最難周期》(下稱《產業報告》)兩份報告。其中,《應用報告》由長三角太陽能光伏技術創新中心聯合21世紀經濟報道新能源課題組共同發布,針對能源技術創新以及當前能源領域的綠色低碳技術應用進行分析;《產業報告》則由21世紀經濟報道新能源課題組撰寫,報告圍繞風光儲氫領域當下發展形勢和趨勢進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