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這里竟然有七只疣鼻天鵝,它們天生喜歡單獨活動,三只在一起的都不多見!”2024年元旦前夕,在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東八路沿線,觀鳥愛好者劉東昌利用望遠鏡觀察到了珍惜鳥類疣鼻天鵝,不禁興奮地喊道。
冬季是東營的最佳觀鳥季節,白琵鷺、青腳鷸、黑尾鷗……遷徙而來的各類候鳥在此上演著萬鳥齊飛的“鳥浪”奇觀。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野生鳥類用翅膀“投票”選擇了東營,也折射出了這里的生態之變。
環境好不好,鳥兒最知道。然而,在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地下水位高、土壤鹽漬化、植物存活率低等難題曾一度制約著這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為了改變當時的現狀,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開啟了一場鹽堿地治理的“綠色革命”。
“堿篷不僅可以降低土壤表層含鹽量,還能增加土壤有機質,稱得上是鹽堿地改良的‘先鋒衛士’。”在東營市濱海鹽堿地園林科學研究所,工作人員正觀察堿篷幼苗的根系發育情況,以此判斷其健康程度。為應對鹽堿地綠化難題,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成立了鹽堿地園林科學研究所,開展園林植物引種試驗、種質保存和優良品質植物的擴繁等,以期在城市濕地保護、鹽堿岸坡及城市綠地建設上推廣應用。
“前期,我們對引進的繡球、流蘇、櫟樹等50多類目標樹種開展適應性栽培、抗性試驗,目前已培育出木瓜、海棠、茶條槭等近萬株植物并應用在了城區公園及街道綠地。”東營市濱海鹽堿地園林科學研究所副所長郝木征介紹。
引種擴繁是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破譯鹽堿地“綠色密碼”的手段之一。為進一步筑牢綠色生態屏障,開發區因地制宜,實施東八路(南二路至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綜合整治提升工程,成為用生態的辦法修復生態的生動實踐。昔日“夏天水汪汪,冬天白茫茫”的場景搖身一變,成為水生植物環抱其間、潺潺細水流淌其中、群群白鷺翱翔其上的生態美景。
在東八路天鵝湖區域,經過技術人員現場測定和方案論證,最終確定深翻改土治堿方案。在挖掘機、工程車的配合作業下,工作人員正在埋設排堿管、堿土外運、鋪設石屑,以達到降低地下水位,澆灌淡水排堿脫鹽的目的。“我們在東八路多處重鹽堿區域作業點,先期種植檉柳、紫穗槐、田菁、苜蓿等耐鹽植物,改進土壤理化性狀,進而改善水、肥、鹽堿狀況,加速土壤的熟化,同時根部分泌的有機酸中和土壤鹽堿,為以后的綠化打下基礎。”東營市濕地城市建設推進中心環境藝術科科長許俊濤說。
鹽堿退去,綠色鋪展。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在黃河流域上筑起一道喬灌草科學配置、品種多樣的綠色生態屏障,綠色正成為該區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如今,這里從適應鹽堿地生長的單一樹種,到如今實現了法桐、海棠、樸樹、玉蘭等廣泛種植,城市綠化覆蓋率達4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