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中國市場影響,國際汽車大廠的利潤正在下降。
寶馬汽車第三季度營業利潤為17億歐元,同比下降61%。他們將利潤大降的主因歸咎于在中國市場銷量下滑,其第三季度在華銷量下降三分之一。
梅賽德斯奔馳第三季度凈利潤17.2億歐元,同比下降54%。他們將中國市場銷量下滑和對中國經銷商補貼提高列為利潤下滑的重要原因,其第三季度在華銷量同比減少13%,是全球銷量降幅最大單一市場。
大眾汽車第三季度凈利潤15.8億歐元,同比下降64%。大眾方面表示,“中國市場的競爭尤為激烈,這是我們全球交付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在第三季度,大眾汽車在華銷量下滑15%。
同樣受中國市場影響的,還有本田汽車、通用汽車……
在仍為全球第一大汽車市場的中國市場,那些曾經賺得盆滿缽滿的大佬們,現在緣何受阻?
中國市場變了,新舊交替
中國汽車市場將面臨前所未有之大變局,這句在幾年前可能有人不理解、不相信的話語,如今已得到驗證,新舊交替。
在競爭格局上,中國品牌汽車市場份額逐年提升。其中,中國品牌汽車乘用車市場份額從2021年的44.4%,一路提升至2024年前三季度的63.8%。與之對應的,便是國際汽車大廠們的市場份額下降。同時,他們的產品價格也在下探,總結一句話就是:“曾經能買A0級車的錢,現在能買A級車;曾經能買A級車的錢,現在能買B級車。”
不僅如此,中國品牌汽車上攻20萬元以上市場,已經成功,不僅沖擊主流合資車市場,還沖擊豪華車市場。比較典型的,是理想汽車與AITO問界的產品,價格上得去、銷量跟得上。
在動力結構上,插混、增程式、純電的汽車滲透率跳躍式提升。新能源汽車市場滲透率從2021年的13.4%,提升至2024年前三季度的38.6%。
在此變化的背后,是中國品牌新能源車滲透率的更快速提升與合資品牌新能源車滲透率的緩步不前。乘聯會數據顯示,9月份自主品牌新能源車滲透率64%,主流合資品牌新能源車滲透率僅6.2%,相比竟達10倍之多。
中國對新能源車不遺余力的鼓勵與刺激政策,是推動此輪變化的關鍵。國際汽車大廠在此期間幾乎無一例外選擇保守的新能源車策略,是他們如今極為被動的根源。而一直謀求超車且又“聽話”的中國品牌汽車,借勢成為暫時的贏家。
不過,現在中國品牌汽車真的就贏了嗎?好過嗎?
銷量不達標,增量不增收,增收不增利
前面提到,在少有合乎市場需求的新能源車能投放時,合資品牌面對銷量下降就選擇“動價格”,這顯然是不得不為之的手段,造就國際汽車大廠利潤下降。
在成都車展期間,上汽大眾傅強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我只要塔山,不要傷亡,要進攻,不要躺平。一定程度上,這代表了當前合資品牌車企要堅定“留在桌上”的態度。于是,“一口價”定價模式就從途岳新銳復制到帕薩特,進而又從上汽大眾流傳至上汽通用,B級轎車君越由此喊出“一口價”15.99萬起。
對于價格戰,中國品牌最熟悉和擅長,它伴隨著中國品牌成長至今。因此,即便擁有新能源車的先發優勢,相比合資品牌汽車,中國品牌汽車的價格優惠也毫不遜色。
以“雙十一”為例。
深藍汽車針對深藍SL03和深藍S7提供包括免購置稅、贈送首年交強險和商業險等在內的全包優惠政策,極氪X限時13.5萬元,上汽集團旗下13個品牌上百款車型單車最高達5折、最高優惠達12萬元,零跑汽車下定至高省4.363萬元,鴻蒙智行提供至高4.9999萬元限時購車權益,比亞迪海洋網針對海豹07DM-i或海獅05DM-i提供至高5000元車險補貼……,更夸張的是,剛剛,小鵬P7+售價18.68萬起。
而這,僅僅是今年的一個縮影。大家應該記得,關于要不要打價格戰、如何有底線地打價格戰,在今年過去的時間里,各大車企掌門人“吵翻了天”。
好吧,既然各方如此努力,那結果是什么?
截止10月份,年度銷量目標完成率趕上時間進度(83.3%)的,有比亞迪、吉利、零跑等,落后時間進度的有長安汽車(完成率77%)、理想汽車(完成率70%)、嵐圖汽車(完成率62.7%)、長城汽車(51%)、小鵬汽車(完成率43.6%)、智己汽車(完成率41.6%)等。未按時間進度完成年度銷量目標的占多數。
再來看一組數據:
今年前三季度,比亞迪營收增長18.9%、凈利潤增長18.1%,理想汽車營收增長22.0%、凈利潤下降25.6%,長城汽車營收增長19.0%、凈利潤增長108.8%(其中,三季度營收增長2.6%、凈利潤下降7.8%),長安汽車營收增長2.5%、凈利潤下降63.8%,廣汽集團營收下降24.2%、凈利潤下降97.3%、上汽集團營收下降17.7%、凈利潤下降39.5%……
顯然,結果并不是很理想,當然比亞迪是例外。可以用15個字總結:銷量不達標,增量不增收,增收不增利。
問題出現在哪里?
在2024中國汽車流通行業年會上,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理事會會長肖政三表示,今年前三季度國內汽車市場總體呈現“增量不增收、增收不增利”的特點,需求不足已成為現階段乃至今后一段時期汽車市場最大的問題。
需求不足,注意,這還是在中國市場有大力度購車優惠政策持續刺激的背景下發生的故事。由此,這里可以作出一個猜測,如果需求未能得到增長,那么明年相關購車優惠政策大概率還會有。
那接下來中國汽車市場會怎么走?誰也不能說贏。
一方面,不放棄,合資車企、豪華品牌加快投放新能源車,為提升競爭力做準備。比如,長安馬自達借助兩方母公司的力量已推出EZ-6,上汽大眾的插混、增程式已經在路上,奧迪也正準備新能源車新品……。還有合資品牌將目光瞄向海外,如長安福特正成為福特的“出口中心”。
另一方面,尋求新空間,中國品牌會持續投放高端車型,進一步向上沖擊20萬+、30萬+、40萬+市場。當然,海外市場也是新增長點,或許會成為中國品牌汽車化解國內市場競爭困局的出口。
誠如大眾方面所言,“中國市場的競爭尤為激烈”。變局勢頭已起,慣性使然,各方互相攻伐,接下來中國汽車市場激烈的競爭狀態不會消失,只會愈演愈烈,整個產業鏈將經受嚴酷洗禮后尋找新平衡。所以,在中國的車商們,請丟掉幻想,請繼續鏖戰,直到需求回暖,或者決出勝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