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1日,科普中國·星空講壇以“科學報國正當時”為主題,邀請五位不同專業領域的專家學者,從不同領域、角度闡釋如何從自身興趣和職業規劃出發,結合國家和社會的需求做出未來選擇。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王元卓帶來演講《進入 AI 時代,你準備好了嗎》
以下是王元卓的演講節選:
大家好,我是王元卓,來自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
這幾年,人工智能應用快速發展,不但廣為大家所熟知,而且開始改變我們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學習的方方面面。那些過去只會出現在科幻電影當中的科學幻想,會真真切切地出現在我們現實生活當中。
從“霹靂五號”開始的 AI 夢想
圖源:作者
大家看到的這幅畫,出自我的手繪科普書《科幻電影中的科學》,是我回憶自己小時候看科幻電影《霹靂五號》時的場景。
當時是上世紀 90 年代,我還在上小學。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電影中的機器人“霹靂五號”可以和人類非常流暢地用自然語言對話,可以快速學習很多知識、技能,還能根據獲取的圖像和數據進行準確判斷和決策——我感覺真是太厲害了。
我從小就有一個愿望,就是希望制造一個屬于自己的機器人做朋友。所以我從上初中開始就沉迷計算機,不但學習編程,還拆裝很多電腦的硬件,高考報志愿的時候,也只填報了計算機專業,其他的專業都不服從分配。
此后近三十年,我從本科到博士畢業,再到現在擔任博士生導師,指導了幾十名計算機專業的碩士、博士研究生,也見證了很多當年我們為之著迷的人工智能的幻想,現在都已經變成了現實。
人工智能會給我們帶來哪些影響?
現在,人工智能已經進入到了很多領域,比如醫療、健康、教育、科研、影視,等等。
人工智能的發展,不但會大大帶動計算機和相關領域技術水平的發展,也會對很多應用領域產生影響,甚至會對很多工作崗位產生沖擊。比如說財會、文書、翻譯等等這些職業中的很多人,都有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因為人工智能會更高效,而且也許會更廉價。
同時,也有很多需要與人打交道的專業,人工智能目前還沒有辦法完全取代,比如人力資源、行政、后勤等等,這里面不但有很多與人打交道的環節,還有很多服務、交互、判斷,人工智能目前還不具備這樣的能力。
如果說,人工智能可以替代人,那也就意味著人工智能可以替代一種生產要素,這對于生產力會產生巨大的影響,也將釋放更多我們人類的創造力。在消滅舊崗位的同時,也會對人類的生活產生很多影響,帶來很多新的改變。
但是,我們要意識到另外一個方面:人工智能被應用得越來越廣,會產生很多新的工作場景,比如說去探索、開發、維護、測試和管理那些新的人工智能應用系統和那些新的人工智能應用的場景,這也一定會衍生出更多新的職業和工作崗位。
面對這些影響,你都準備好了嗎?
人工智能會代替程序員嗎?
我作為一個計算機領域的研究者,學習并使用過很多計算機編程語言,也開發過不少軟件系統。
現在,我們的用戶已經可以直接通過自然語言來要求人工智能給我們編寫計算機程序代碼并且自動調試、自動糾錯。
但是,人工智能還不能完全保證代碼的可靠性,一些復雜的功能更是無法實現,比如需求分析、復雜的架構設計,特別是,當我們發生需求變更的時候,需要做的應急反應,所以,目前人工智能還無法滿足整個程序設計、系統開發的全流程需求,而是更像一個“聰明的”輔助工具,能幫程序員解放一部分精力,專注于那些創造力更強的、更重要的部分。
所以說,那些人類覺得有困難的工作,對人工智能大模型而言,也同樣困難。也就是說,作為一個類似于人腦處理信息機制和意圖理解來研發的人工智能,它也一定會受到那些復雜場景約束下的一些對復雜問題處理能力的限制。
圖源:作者
其實,現在人工智能跟人類并不是競爭關系。比如當前人工智能編寫代碼的水平,并沒有對程序員構成威脅,而僅僅是作為程序設計者的得力工具。如果你不斷學習人工智能,就會越來越熟練地掌握它,讓它為你工作,幫你實現目標并且放大你的能力。
你的數字分身,能代表你嗎?
而且,人工智能也在不斷改變著人們獲取科學知識的方式。因為人工智能可以 24 小時在崗,隨叫隨到,同時它還能用不同的語言來解答不同領域的專業問題。
可以想見,在科學教育領域,人工智能會具有巨大的優勢和潛力。當然,這也需要解決一些新的問題,比如,教什么人、教什么內容、誰來教,以及教得怎么樣,等等。
比如說,如何通過對用戶的認知能力和興趣偏好來生成那些讓人既聽得懂又感興趣的內容;如何生成專業的、圖文并茂的、有溫度又有意思的內容,以及如何去生成那些具有特定人的行為特征、特定人物特點的數字化的老師,通過個性化講解來實現科學知識的教育和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