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中統計的去年前10個月銷量來看,那6款本土純電SUV加起來的銷量都比不過一款Model Y,原因并非本土車型的產品力不行,而是整個純電市場已經固化、定性了,后來者很難改變格局……
而到了2025年,市場似乎迎來了一些新變化。
首先是整個純電板塊的活力恢復了,1月的同比增速達到29.1%,接近去年全年增速(15.5%)的2倍,追上了目前大熱的插混市場增速(1月同比增長率為30.0%)。
今年一月,純電市場的增速已趕上一直大熱的插電混動。
Model Y煥新版的出現更讓2025年純電市場增加了不少變數,有人說它的變化不大,說它的影響力已大不如前,但也有人認為本土SUV對它的“圍剿戰”將變得更加艱難。究竟誰的判斷更準確?
而讓“圍剿戰”變得更有看點的還有另外兩款車。一款是,25年第一周的銷量已超越了Model Y,接下來數周的表現也十分強勢,是目前“圍剿戰隊”中銷量最好的一款。
另一款則是不斷“擠牙膏”的小米YU7。從工信部的最新消息來看,小米YU7入門版續航就達到820km,各大核心數據都領先于新款Model Y,在巨大流量的加持下,是否真能把后者拉下神壇?
R7:爆發力強勁,后續表現還需觀望
作為鴻蒙智行系列最新的中型純電SUV,智界R7在定位和定價上都是奔著Model Y而來,但從去年2月正式亮相到9月份正式公布價格,它的受關注程度其實不算高。和它幾乎同一時間亮相還有樂道L60、極氪7X等重磅車型,這些車型都號稱對標Model Y,產品力也很有針對性,流量被分薄的同時,用戶的敏感度也會降低。
更關鍵的是,智界品牌首款車型S7的銷量表現一直不盡如人意,品牌尚未在用戶心中建立清晰的認知,這無疑會給R7增加更多不確定性。
但R7上市后的表現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去年11月交付量超1.1萬,12月超1.5萬,今年1月超1.1萬,春節假期后兩周(2月3日-2月16日)的銷量超過4千臺,高于極氪7X、樂道L60、小鵬G6、阿維塔07等同級車。按照官方給出的數據,目前智界R7的累計大定已超過7萬臺,是25萬以上銷量最好的本土純電SUV。
注意了,智界R7的訂單基本都來自純電版車型,價格更低、實用性更好的增程版還沒開始上量,這意味著它還將迎來一波銷量的爆發。
智界R7現階段的成功離不開一個“大”字,它的尺寸比同級的本土純電SUV都要大,與新款Model Y相比,其車身長度就多出了足足159mm。在電池方面,智界R7起步就搭配82kWh電池,入門版續航達到667km(CLTC),而Model Y入門續航僅為593km。
另外,純電版全系采用800V平臺,全系標配空懸,次低配開始配備ADS 3.0高階智駕系統,這些高價值配置也切實增強了智界R7的競爭力,再配合略低于Model Y的起步價,賬面產品力確實非常吸引。
客觀地講,智界R7的打法還是挺簡單粗暴的,基本就是靠更大的尺寸、更豐富的配置、相對更好的性價比,以及強勁的宣傳攻勢去沖擊市場。這種一味“做加法”的做法在短期內會有較大殺傷力,但在“技術保鮮期”越來越短的新能源市場里,很容易被競爭對手學會并趕上。
小米YU7:不做正兒八經的SUV,往往更有魅力
再來看看小米YU7的情況。與智界R7類似,它在賬面參數上也是主打一個“以大欺小”。
根據已公布的信息,小米YU7的車長達到5米(4999mm),車寬接近2米(1996mm),軸距達到3米,整體比Model Y大上一級。電池配置上,入門的兩驅版采用了一塊96.3kWh的磷酸鐵鋰電池,搭配19寸低風阻輪圈的情況下CLTC續航達到820km,比采用100kWh三元鋰電池的智界R7(CLTC續航802km)還要長,是目前續航最長的純電SUV。
小米YU7的動力參數可以用“恐怖”來形容,YU7四驅版采用前220kW與后288kW的電機搭配,總輸出功率達到508kW!而新款Model Y四驅版最大功率僅為331kW,不到小米YU7四驅版的7成。
若只看數據,小米YU7的確很強,我們也有理由相信它各方面的實際“跑分”成績會勝過許多同級車型。不過,市場從來都不是以參數論成敗的,再好的技術,再強的性能,也必須以滿足用戶需求為大前提。
小米厲害的地方在于,他們往往能用產品去改變用戶需求,或是創造新需求。
小米SU7就是很好的例子,這是一款“玩具”屬性高于家用屬性的轎跑車,而在20-25萬價格區間里,主流用戶的需求是先滿足家用,再滿足玩樂需求。理論上,SU7的定位是與主流需求不吻合的,但在強大的營銷攻勢下,這種反其道而行的做法,卻讓其取得了顯著的成功。
同樣地,YU7也不是一款正兒八經的家用SUV,它的跑車屬性很強,靠的是以炫酷造型和強勁動力與同價位競品拉開差異,盡管它在空間利用率和乘坐舒適性上或會弱于同級車(小米SU7也有同樣的問題),但這種傾向性極強的定位往往能帶來超強的產品魅力,配合小米汽車當前的市場影響力,想必又能收割一大波新用戶。
“知根知底”的用戶認知,才是Model Y最強競爭力?
最后來分析Model Y。相比24款車型,煥新版Model Y后驅版車型價格上漲了1.36,全輪驅動版則上漲了1.26萬,更貴的價格,給消費者帶來的是更長的續航,更低的能耗,相對更好的濾振和靜謐表現,以及那褒貶不一的外觀設計。
與自身相比進步還是有的,但與本土品牌車型比較,無論尺寸、動力、配置,還是座艙功能和智駕功能,Model Y煥新版都已不再占優。
但正是這樣一款稍顯落后的車型,依然在銷量上引領著整個純電SUV市場。在相對冷清的一月份,其銷量依然達到了2.56萬輛,同期銷量排第二的純電SUV是銀河E5,賣出了近1.3萬輛,還不到Model Y的一半。而智界R7、樂道L60、極氪7X的銷量則分別為1.14萬、0.59萬、0.41萬。
注意了,Model Y一月銷量主要還是由24款車型貢獻的,煥新版車型還沒正式上量,據坊間消息,該車1月10日上市當天大定就突破5萬,截至目前訂單估計已超過10萬輛。
不難預計,在今年的純電SUV市場里,Model Y的號召力只會增不會減,并且會在較長一段時間里繼續引領市場。而它之所以強勢,原因不在技術、產品或具體的體驗上,而是它已建立了深刻的用戶認知。
所謂認知,不光是知道這款車的所有優點,還得認識到它的短板和缺點,真正做到知根知底。經過過去5年多的市場培育,用戶已經徹底摸清了Model Y的底細,盡管它稱不上一款完美的產品,但起碼購買風險是可預知的,一旦接受了它的缺點,基本可以做到“放心買”。
這種透徹的認知,是許多新推出的本土車型所不具備的,大家只知道某款車的技術有多領先,但具體功能是否可靠耐用,有哪些隱患和暗病,用戶基本都是蒙在鼓里。
這就是為什么主流用戶購車時會傾向那些上市已有一段時間,且用戶保有量較大的車型,Model Y在這方面確實有較大的先發優勢,本土車型想要“圍剿”成功,也許還是要先沉下心來培育產品口碑,待用戶認知進一步深化后,才是產品力大展拳腳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