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開年,國內車市競爭激烈,各大車企紛紛調整戰略,謀求新一輪增長。作為國內汽車行業的領軍者,上汽集團在1月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整車批售26.4萬輛,同比增長7.9%;終端交付35.3萬輛,繼續領跑市場。
自主品牌新能源車與海外市場均實現增長,進一步鞏固了行業頭部地位。新春伊始,上汽集團高層召開會議,明確“改革”和“加快發展”成為年度關鍵詞。此次會議不僅為企業未來方向定調,也展示了上汽在新能源、智能駕駛和全球市場布局上的堅定決心。
面對造車新勢力的沖擊,上汽正在加快轉型,尋求突破。為了提升核心競爭力,上汽集團正式整合資源,組建“大乘用車板塊”。該板塊涵蓋上汽乘用車公司(榮威、飛凡、名爵)、上汽國際、創新開發研究總院、零束科技等多個業務板塊,打破傳統架構壁壘,實現研發、生產、銷售全鏈條協同。
這一舉措不僅有助于品牌梳理和產品優化,也將加快技術創新的步伐。與此同時,上汽在研發層面也進行了深度整合。智己和飛凡的研發業務并入上汽創新研發總院,該研究院負責核心技術開發,為智己、飛凡、榮威和MG提供支持。
這種平臺化、規模化的開發模式,將有效降低成本,提高產品競爭力。上汽明確提出“打造大單品”,希望通過統一架構,提高整車研發效率,進一步推動自主品牌向上發展。
面對智能電動化變革,上汽在核心技術領域持續投入。過去十年,其在智電技術方面累計投入近1500億元,獲得26000余項專利,推出七大技術底座。2024年,上汽發布2.0版技術平臺,包括固態電池、智能駕駛、超混系統等多項前沿技術,進一步鞏固其在行業內的技術領先地位。
值得關注的是,上汽正積極推動“合資2.0時代”。2024年,其與奧迪、大眾等國際品牌展開深度合作,不僅聯合開發高端智能電動車,還共同搭建智能數字化平臺。這種由“技術引進”向“技術共創”轉變的模式,標志著中國汽車產業邁向新階段,也體現了上汽在全球市場的戰略布局。
面對行業挑戰,上汽選擇了主動求變,打破傳統模式,推動內部架構調整和技術升級。1月的銷量增長,證明了改革初見成效。未來幾年,上汽的轉型將進入關鍵期,市場表現將成為檢驗其改革成效的重要標準。面對競爭加劇的行業格局,上汽能否保持領先,值得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