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5日,豐田中國官宣在上海獨資設立雷克薩斯純電動汽車及電池的研發·生產公司。
豐田中國
至此,豐田成為繼特斯拉之后第二家在中國擁有獨資汽車工廠的外資車企。
英國《金融時報》評論稱:“在(中國新能源市場)激烈的競爭態勢下,部分外國品牌撤退。在這種情況下,豐田仍將加碼全球最大的市場——中國。”
豐田汽車公司負責對外和公共事務的首席官上田宏之 (Hiroyuki Ueda) 表示:“與過去不同的是,中國正開始成為一個領先的國家。我們的政策是成為中國最好的公司……我們必須開發出滿足中國消費者需求的汽車。”
豐田的“憂患”
在剛剛過去的2024年,盡管豐田面臨著競爭加劇、部分市場銷量下滑等挑戰,但其仍然憑借1082萬輛的總銷量,連續5年蟬聯全球車企銷量第一。
但光鮮的外表下,豐田也有自己的憂患。
細看2024年的業績表現,其中豐田在日本市場銷量下降13.8%,銷量為144萬。在中國市場,豐田銷量下降6.9%,銷量為178萬輛。
豐田財報
從業績表現上來看,2024年,豐田在中國的合資企業表現“喜憂參半”。
一汽豐田的表現尚可,全年銷量80萬輛,和前年基本持平。但廣汽豐田2024年銷量則大幅下滑22.32%,全年累計銷量為73.8萬輛。
受此影響,廣汽豐田預計2024年度凈利潤將下降72.91%—81.94%,虧損高達33億至47億元。
由于豐田專注于輕混車型(HEV),所以其在中國消費者注重的大電池插混領域、在全球消費者關注的純電領域均進度緩慢。豐田此前推出的純電車型bZ4X、bZ3也因為產品力欠佳而表現平平。
一汽豐田bZ4X 豐田
數據顯示,2022年,豐田全球純電動汽車銷量僅為2.4萬輛。2023年,豐田的純電車型銷量約為10.4萬輛,占整體銷量的不足1%。2024年,豐田全球純電動汽車銷量為14萬輛,占總銷量的1.3%,依然遠低于其競爭對手。
不盡如人意的表現來源于戰略上的錯配。豐田章男曾多次對純電動汽車持批評態度,認為其“既不環保,也不省錢”,這導致豐田在純電動領域的布局較晚。
豐田章男 路透社
在雷克薩斯前品牌負責人佐藤恒治接任豐田社長后,豐田的電動化戰略明顯提速。除了定下激進的電動化轉型時間表,佐藤恒治還強調了“電動汽車優先的思維模式”,并希望通過雷克薩斯引領豐田的電氣化新戰略。
佐藤恒治(中) 豐田
所以,豐田將雷克薩斯品牌電動化轉型的期望寄托在新能源發展如火如荼的中國,其實也正是寄托了整個豐田集團的希冀。
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向觀察者網表示:“電動化是世界未來趨勢,所以豐田必須修正自己的技術路線,從它過去的混合動力+新能源的路線轉移到純電動路線上。因此,豐田必須要在中國建立自己的技術體系和產業鏈體系。”
豐田的輕混(HEV)架構 豐田
《金融時報》也評論稱:“許多人認為,由于豐田專注于混合動力汽車,其在新推進技術方面的投資進展緩慢,而新的上海工廠可能有助于豐田趕上電動汽車技術。”
算不算“趕晚集”?
在豐田宣布在上海獨資設立新公司后,“豐田趕晚集”的說法甚囂塵上。
從中國新能源發展的現狀來看,目前豐田在插混、純電和智能網聯技術上的表現的確不算亮眼。
但在另外一方面,中國又擁有著全球最完備的新能源汽車供應鏈、極為領先的智能網聯技術,以及充滿活力的研發環境。
對于一個擁有87年歷史的全球車企來說,揮刀改革的陣痛在歷史上并不止這一次,真正影響今后的是變革的方向和決心。
崔東樹表示,豐田現階段在上海設立雷克薩斯純電動汽車及電池的研發·生產公司,時間上“肯定不算晚。”
“因為畢竟從全球來講,除了中國之外,其他國家的車企都沒有做好電動化準備,所以,相對于國際跨國車企來說,豐田走得是比較早的,并不晚。特斯拉在上海布局,增強了產業鏈優勢,我認為,豐田也是看重上海產電優勢而去發展的。”崔東樹表示。
從2018年在上海獨資設立超級工廠開始,在短短幾年內,特斯拉實現了零部件本地化率達到95%以上,在創造了10萬多個就業崗位的同時,也帶動了上游數百家新能源汽車供應商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