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買一輛插混車的時候,你最關注的因素是什么?
續航?空間?安全?性能?電耗?充電?智能?舒適?品牌?品質?
如果你的答案包含安全和性能的話,那今天這篇文章值得你看到最后!
先來快速帶大家盤點一下中國新能源車市中耳熟能詳的插混技術:
比亞迪的第五代DM-i和DM-P,吉利雷神EM-i和EM-P,長城的Hi4、Hi4-T和Hi4-Z,奇瑞鯤鵬C-DM、長安藍鯨iDD混動、五菱靈犀混動等等,技術路線也各有不同。
除此之外,在增程這邊還有理想增程、問界增程、深藍超級增程、阿維塔昆侖增程等等。
即便是以油混技術見長的豐田和本田,都被這些中系的混動技術打得毫無招架之力。
那么問題來了:歐系車的插混技術你聽過嗎?
今天就來詳細技術解讀一下沃爾沃的以高功率發動機+共軸電機+后軸獨立電機為核心的P1+P4構型的名為“全能型”的插混技術,到底配不配得上“全能型”之名呢?
01、插電混動技術全科普
解讀沃爾沃插混技術之前,我們先快速對插混技術原理和種類進行一個科普。
先強調一個不少人理解有歧義的地方:增程式也屬于插混的一種。
之前在《一本書看懂新能源汽車》里面也有簡單科普過,從原理上來講,所有的插混技術無非三種:串聯、并聯和混聯。
串聯就是我們大家熟知的增程架構,發動機不直接驅動車輛,只充當充電寶的角色,技術門檻和成本都比較低。
并聯模式是過去不少歐洲品牌慣用的技術架構,相當于在完整的燃油車結構基礎上,增加了一個額外的P2單電機,技術門檻和成本同樣比較低,現在這種技術應用已經很少見了。
以上兩種技術架構對于廠家來說更友好,但是對于消費者的使用體驗提升有限。
所以,串并聯結合的混聯模式就來了,“混”字可以簡單理解為混合了串聯和并聯兩種形式,所以動力輸出更加多樣性,這也是目前市面上的主流插混路線。
在混聯技術之中,根據電機位置的不同,又分為P1、P2、P3、P4等等不同的布局形式,P的數字越小,代表電機離發動機的距離越近。
比如比亞迪第5代DM技術,便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P1+P3構型。
02、沃爾沃P1+P4插混技術解讀
中國品牌常用的串并聯技術,不少用的都是P1+P3的雙電機布局,如果是4驅車型,那就在后軸上再加一個P4電機。
沃爾沃的T8四驅插混技術表面上看也是串并混聯的架構,前軸P1+后軸P4電機組成的四驅系統,但不一樣的地方有3個點:
一是使用了高功率的發動機,二是保留了傳統8AT變速箱,三是使用了布置在中央扶手箱位置的條狀動力電池。
如果你對中國品牌的插混技術很熟悉的話,那么你會發現:沃爾沃T8的技術路徑似乎對傳統動力總成有很高的依賴性。
要知道,不少中國新能源品牌的插混技術使用的都是插混專用發動機,擋位都不多,單擋或者兩擋,少數會有三擋,好處是為新能源單獨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