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寶馬中國已決定退出持續近一年的"降價保份額"策略,將通過減少銷售量來穩定價格,以緩解門店的經營壓力。寶馬中國為何會做出退出價格戰的決策?銷售量不是漲了嗎?
寶馬在中國市場的價格戰可謂是一場豪賭,但它顯然沒有賭對。去年,寶馬在中國市場的全年折扣率高達17.66%,遠超行業平均水平,這種大幅度的降價不僅沒有帶來銷量的顯著增長,反而讓消費者對寶馬的品牌價值產生了質疑。
以寶馬i3為例,其裸車價從指導價35.39萬元降至一半左右,上險后的落地價也已從去年的25萬元左右降到20萬元以內。這種腰斬式的降價,雖然真的能讓消費者心動,但更多的是讓消費者對這個品牌產生了“不值錢”的印象。
另一方面,寶馬說不打價格戰了要回歸品牌價值。那這是想干啥呢?把已經打骨折的價格再漲回去嗎?那新客戶要買你們的車的時候,你們怎么跟客戶解釋?客戶問,你們寶馬i3去年賣18萬,今年賣30多萬?你們以為我是冤大頭嗎?怎么解釋?
市場上又不是沒得選,只有你們寶馬賣車,去年你們賣18萬,今年就賣給我30萬?到底是誰瘋了?根本就沒法解釋。
很多人認為寶馬表現得“硬氣”,但實際上這只是因為它未能跟上國產自主品牌的步伐。在電動車的三電技術、混動技術方面,寶馬并未展現出明顯優勢,同時在豪華感和科技感上也顯得落伍。這種所謂的“硬氣”,實際上是一種愚昧的傲慢,對現實市場的變化視而不見,僅憑主觀想象來制定決策。
上半年,盡管寶馬嘗試通過降價來提振銷量,但結果卻適得其反,銷量仍然下滑了4%。于是,寶馬得出結論認為降價策略無效,并決定在下半年停止降價,以“捍衛寶馬的品牌價值”。
筆者認為這種決策顯得頗為可笑,因為寶馬沒有意識到,如果不降價,其銷量下滑的幅度可能遠不止4%,而是可能達到40%。寶馬i3之所以能夠勉強維持銷售,完全是因為其價格大幅削減至20萬元以下。如果價格仍然保持在原價35萬元,考慮到其落后的電機技術,恐怕連狗都不會選擇購買。
另一方面,寶馬的電動化進程顯得遲緩而保守,其產品質量、技術、服務等方面也飽受詬病。很多消費者試駕后發現,寶馬的體驗甚至不如一些國產中高端新能源品牌。這不得不讓人質疑,寶馬的品牌光環還能持續多久?
比亞迪秦
更值得一提的是,當代的年輕人對國外豪華品牌并沒有什么情懷和歸屬感。他們更加注重的是產品的實際體驗和價值。想要靠一個牌子就從消費者兜里掏錢?太刻舟求劍、守株待兔、坐井觀天、夜郎自大了。
在失去產品力的情況下,“豪華品牌”一點用都沒有。要知道,當年別克也是“豪華品牌”、凱迪拉克也是“豪華品牌”,皇冠、雷克薩斯也是“豪華品牌”?現在呢?
對于寶馬來說,如果它不能提升產品質量、服務水平、產品性價比,并擁抱新能源、研發出市場歡迎的產品,那么它很難再贏得年輕消費者的青睞。而一旦失去了年輕消費者這個龐大的市場基礎,寶馬的未來將何去何從?
與此同時,我國汽車品牌卻在這場市場競爭中展現出了強大的生命力和創新力。它們不僅在新能源、智能化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突破,還在品牌塑造、市場營銷等方面下足了功夫。
親愛的讀者朋友,如果你能看到這里,不妨有空去車展看看這些新能源車的內飾,作者認為都是非常大氣上檔次的。
以比亞迪為例,其仰望U8等高端車型已經開始對寶馬X7等傳統豪華車型發起挑戰,并在市場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績。這足以證明,我國汽車品牌已經具備了與國際豪華品牌同臺競技的實力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