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很多人或許都聽過了保時捷國內銷量大跌、緊接著裁員的消息。可事實上,如果真要感受過去豪華車泡沫的湮滅,瑪莎拉蒂的表現才是真正的“刺激”。因為在24年,蘭博等品牌破萬且獲得歷史最佳的成績,或許還會給人一種老牌廠商有漲有跌的印象;但瑪莎拉蒂月銷兩位數,年銷僅900多臺的成績,才代表了國人對logo型企業的真實態度。
說到瑪莎這個品牌,它的衰落并非起于近兩年,早在那個燃油車依舊熱銷,中國市場紅利值夜非常高的年代,失去網紅經濟庇護的瑪莎就開始現出原形。只不過,在當時,體現的方式主要是折扣價。到了如今,瑪莎已經是狂降大幾十萬也無人接手的狀態了,以Levante為例,作為最容易走量的SUV,它在級別上對標就是保時捷的卡宴,但90多萬的起步價,卻是骨折到了60多萬(實際保價可能更低)的程度,都難以改寫品牌兩位數的處境。
而之所以出現這種狀況,在于瑪莎從品牌到產品兩個層面,都近乎處于一種徹底躺平的狀態。以產品為例,瑪莎的走紅雖源于當年郭美美的特殊事件,但它的外觀的確能打,嗷嗷叫的聲浪也總能給路人留下印象。所以除了成為當年微商的雞湯文標配,很多人也開始真正從網上、店里去了解這個在當時頗具話題性的品牌。可惜,在那個有錢也相對有閑,預算夠了就恨不得一天翻20遍汽車資訊的年代,瑪莎卻經不起細品,從那近乎跟納智捷一個檔次的內飾,到不那么美麗的品控,瑪莎起于燈紅酒綠,卻止于理性的買家。
時至今日,Ghibli等車型已經整整賣了十年,法拉利、保時捷也換上了新的發動機,Ghibli卻還是那副內飾堪比十萬級國產,用老3.0T(350馬力)應付了事的狀態;那么相比積極改款也難免受到影響的保時捷,瑪莎的確是因為產品不夠看而被打入冷宮。
對于品牌層面,瑪莎當初的走紅其實也是交上了好運。當初的郭美美事件雖然屬于負面,但也讓人記住了它兩皇一后的地位、意大利老牌廠商的格調。這種待遇,在沒有感受過艱險的廠商看來,似乎是情理之中,但如果你稍微能夠共情一下阿爾法·羅密歐,理解一下它輝煌過往不亞于法拉利,但無奈國內無人知的感受,就能明白突然空降卻被大多數人接手的瑪莎拉蒂有多幸運了。
可瑪莎似乎并不在乎這種幸運,過去近十年中,它還真像個皇后一樣深居淺出,既不在產品層面使勁,也不在品牌好感度上用力。所以結果就變成了一場隨波逐流,微商如日中天,瑪莎也賣的火熱;微商淡出視線,瑪莎則骨折也難賣。
總的來說,瑪莎在國內市場走過的路,就是那些躺平式海外車企的縮影。一套設計、技術,伴上好運和時代,吃個小十年的紅利然后愛咋咋地,留下的,是一個111年歷史,價格骨折都難以賣出去的境地。而在這種恍若隔世的高光與蕭條之間,瑪莎拉蒂的過往,又給你帶來了怎樣的感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