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歐圍繞電動汽車反補貼稅的磋商還未出結果之際,英國《金融時報》19日報道稱,德國梅賽德斯—奔馳集團股份公司董事會主席康林松在接受該報采訪時建議,歐盟應鼓勵更多中國車企赴歐建廠,同時呼吁布魯塞爾應就取消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關稅與北京達成協議。
去年10月,歐盟宣布對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加征為期5年的反補貼稅。對此,康林松直言:“不要加速搞保護主義,因為歐盟會失去很多。”他還回顧了20世紀80年代德國車企剛進入中國市場時的經歷,當時這些企業與中國合作伙伴組建了合資企業,“中方幾十年前要求歐洲汽車制造商在國內投資以進入其市場,這種做法可能成為解決(最新)貿易爭端的一部分”。
康林松表示,如今歐盟方面也要求進入歐洲市場的中國企業同當地企業組建合資公司。“我認為這些都是合法的對話。”他說,“不過,這意味著必須開放市場并盡可能地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讓市場表現最好的公司取得成功。”
《金融時報》去年11月曾披露,歐盟方面考慮要求中國企業在歐盟建廠并分享技術知識,只有建廠和技術分享達到一定標準才能領取歐盟的綠色補貼。目前,比亞迪計劃在匈牙利建廠造車,寧德時代近期則與斯泰蘭蒂斯達成協議,將在西班牙建設鋰電池工廠。
德國3家最大車企大眾、寶馬和奔馳在華業務規模龐大。《金融時報》稱,中國市場的銷量占到奔馳全球銷量的3成左右。報道稱,一段時間以來,德國車企對歐盟實施保護主義措施的反對聲音最強,他們擔心北京方面采取對等措施,在中國汽車品牌崛起導致其銷量下降的情況下,進一步削弱中國消費者對德國汽車的興趣。
“關稅將損害汽車行業。”康林松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布魯塞爾應與北京就取消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關稅的協議達成妥協,他補充說,中國已成為全球汽車供應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涉及原材料、高端芯片和各種元件。“我們只是想提醒政策制定者,不要忘記是什么讓我們在這個復雜的世界中如此成功。”康林松說。
路透社16日披露稱,中方正在考慮收購計劃關閉的大眾德國工廠,消息人士表示,購買這一工廠將使中國在德國汽車產業建立影響力。報道還稱,大眾汽車長期以來一直是德國工業實力的象征,但現在受到需求萎縮以及向綠色技術轉型進展緩慢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