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綠色是共同語言 更是共贏引擎——歐洲多國人士對中國新能源汽車助力綠色轉型充滿期待
新華社記者單瑋怡 林浩 曾焱
新華社中國經濟信息社與歐盟中國商會19日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聯合發布《綠動歐洲:中國新能源汽車企業在歐發展報告》(簡稱報告)。來自歐洲多國政商界、學界和國際組織人士紛紛指出,中國憑借在新能源、綠色制造等領域的快速發展,成為全球綠色經濟的重要力量。歐中有著廣泛的共同利益和深厚的合作基礎,在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和綠色目標實現上理念契合,中國是助力全球和歐洲綠色轉型進程不可或缺的伙伴。
中國是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先行者”
“我們必須贊揚中國在脫碳領域發揮的領導作用。”聯合國前副秘書長、法國能源協會主席布里斯·拉隆德在19日舉辦的報告發布會暨中歐企業圓桌論壇致辭時說,中國在電動汽車領域積累了蓬勃生產力,并擁有顯著技術優勢,期待與中國加強合作。
報告指出,中國汽車產業電動化轉型起步較早,并逐步建立起涵蓋關鍵材料、動力電池、電機電控、整車、充電基礎設施、制造裝備、回收利用等在內的完整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連續九年成為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車市場。
報告認為,中國新能源汽車既滿足中國市場需求,也為全球汽車產業發展注入驅動力量。這也成為了許多歐洲汽車行業專家學者的共識。
德國權威汽車經濟學專家、波鴻汽車研究院院長費迪南德·杜登赫費爾表示,活躍在中國的歐洲汽車制造商同樣享受到了中國電動汽車產業規模經濟的紅利,并與當地伙伴共同推動電動汽車領域技術創新。
“中國是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先行者。鑒于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體系完備、同時兼顧低成本和高效率,雷諾、寶馬、梅賽德斯-奔馳等歐洲重要汽車廠商都選擇將部分電動車型在中國生產,再出口至歐洲銷售。”杜登赫費爾說,這是企業非常自然的市場化行為。
中國在電動汽車技術領域的優勢也輻射帶動全球電動車產業鏈發展。愛爾蘭前歐洲事務部長、前環境部長迪克·羅奇表示,技術變革將是歐洲綠色和數字化轉型的關鍵驅動力。中國在綠色技術領域處于領先地位,這些技術對于歐洲實現碳中和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對華合作是“化挑戰為機遇”的重要選擇
歐洲經濟界人士指出,歐洲汽車企業在電動化向縱深推進過程中遇到了產業、技術和供應鏈等方面的挑戰,與中國合作成為“化挑戰為機遇”的重要選擇。
比利時大學基金會執行董事埃里克·德克萊內爾告訴記者,在促進歐洲工業發展和完善供應鏈方面,中國企業在汽車電池領域的強大實力將助力歐盟綠色轉型。中國電動車進入歐洲市場,不僅為當地消費者帶來更多競爭力強的電動車型,提升民眾對新能源汽車的接受度,還能夠增強市場活力。
針對歐盟擬對進口中國電動汽車征收臨時反補貼稅,羅奇說,加征關稅“毫無意義”,他擔憂此舉將導致歐洲銷售的電動汽車更加昂貴,加深民眾對電動汽車長期前景的懷疑,抑制購買需求,進而阻礙歐洲綠色目標的實現。
德國汽車專家彼得·芬特爾指出,在新能源驅動技術發展、內燃機技術的優化成熟、數字化轉型和智能網聯汽車研發等行業重點發展趨勢中,中國的技術優勢對于面向全球發展的汽車產業合作具有非常強的吸引力。
芬特爾說,“汽車行業越來越需要跨領域和跨行業的合作,而且我認為歐中汽車制造商之間還有很大的合作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