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6日,理想汽車創始人李想在他自己個人的朋友圈發了一條有點抽象有點晦澀的“信息”。簡單來說,就像一條商業雞湯。
但因為理想汽車在商業圈子里的滔天流量,加上李想今年以來一反常態地惜字如金,所以一時間無數的文章出來解讀這個朋友圈——看到最多的,是李想對于今年理想純電車型失敗的反思,對于前兩年夸下的海口過于自我膨脹的戰略目標的反思。
這種看有錢人成功者扇自己耳光流淚反思的戲碼,當然是讓普通人覺得最痛快最有流量的。從我個人的角度來講,我也覺得多反思是一個很可貴的態度,甚至理想汽車和李想本人從來沒有偶像包袱,經常扇自己耳光來反思本就是我很喜歡他們的原因。
但是,如果考慮到這條朋友圈和一個理想汽車預謀已久即將發生的事件的時間相隔如此之近這一要素的話,我個人會傾向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李想的這一番“肺腑之言”。
在開始今天的探討之前,先不賣關子,根據一個不愿意透露姓名但相當有可信度的消息來源的信息,理想汽車將在今年年底之前,正式上線“理想同學”APP——作為這個汽車公司在2024年下半年唯一上市的“新產品”。
2
推出這個APP的商業策略考量并不深奧,作為一個致力于給用戶最好的“家”的體驗的公司(在改名理想之前本就叫車和家),除了讓車成為家最好的拓展之外,如果讓用戶在真正的“家”里,也能享受到理想汽車給用戶帶來的舒適體驗,也是一個不可忽略的重要用戶價值場景。
在這個數碼時代,人們在家中的生活,往往也是被各種數碼產品智能家電所圍繞和占據著的,以及,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幾乎永不離手的手機和平板。所以,本就有手機平板業務的小米和華為,一直強調的車機系統的一個大賣點,就是能和自己的手機操作系統生態打通,提供一種無縫連接的體驗。
甚至車賣得一塌糊涂但腦子最靈活的蔚來,莫名其妙地非要自己搞手機,從這個角度來講,真也不算是錯誤的戰略——雖然確實執行得太差。
之前坊間一直有傳言,理想可能的選擇是與oppo/vivo建立戰略聯盟,讓它們的手機平板成為理想汽車在移動終端的延伸。雖然這個選擇看起來合情合理,但是理想如果真的這樣做,我個人其實會蠻失望的,因為這其實是一種把自己的路越做越窄(讓oppo/vivo手機成為理想用戶的一個隱形漏斗),同時也讓理想的品牌會被oppo/vivo“玷污”(雖然這么說有點招罵,但是我覺得理想還是會比oppo/vivo略為高端一點)。
所以,理想汽車最終選了一條我個人覺得挺聰明的路,那就是做一個跨平臺的APP,用軟件來打通硬件的鴻溝,來延伸理想汽車的車機給用戶的體驗。
用軟件而不是硬件來定義產品,某種程度上,我認為正是這一輪新能源汽車變革的精髓。而理想汽車,正是這種精髓執行的翹楚——我去年4月買的理想L7,雖然硬件沒有任何變化,但是軟件帶來的進化,已經讓這輛車的使用感受幾乎變得完全不一樣了。
以及這種軟件進化帶來的戰斗力,也是理想汽車在當前硬件配置無限內卷的汽車行業競爭修羅場中,依然能一邊維持20%的高毛利,一邊讓消費者認同買單始終占據新能源銷量第一的重要原因。
但下一個問題,也許好奇的你要問了,這個APP到底有什么用?因為對于理想汽車的車主來說,本來就有一個“理想汽車”的APP來滿足所有遠程用車需求了呀?
是的,這才是我們今天這篇文章的重點,也就是我標題所謂的,理想汽車真正星辰大海的開始。
理想汽車的AI之路,正式開始了。
3
到這里,我們看回李想的朋友圈,你是不是會有一種恍然大悟之感——原來他講的,也許是指理想汽車在AI這個大行業,重新從0到1起步的戰略思想和自我心理建設。
熟悉我這個公眾號的老讀者,大概會記得我們之前討論過自動駕駛這個戰役對于理想汽車涉足具身智能,也就是人型機器人的意義——它就是人形機器人獲得空間感知和行動決策的最好練兵場和技術儲備庫。
這確實是理想汽車進軍AI行業的一個先天優勢,但是反過來,我們也不能忘了,在AI另一個卷得如火如荼,也是無比重要的戰場——通用大模型領域,理想汽車絕對是個不折不扣的新兵,還有巨大的差距需要彌補和追趕。
畢竟要有足夠強的通用大模型,才能和人類流暢地交流溝通。
在這個戰場上,理想汽車面對的可不是新勢力那些“阿貓阿狗”,而是全球最頂級最龐大的科技巨頭,而且是殺紅了眼全力以赴的科技巨頭。
所以,我覺得李想朋友圈里那句“我認為還是應該用比成熟大企業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更深層的思考,去成為巨頭們不太重視的細分領域的小天花板,并對用戶有巨大的價值,先做到讓一部分用戶選擇和信任”是擺正了自己位置的明智考量。
你一個“理想同學”,憑什么挑戰"ChatGPT"、"Gemini"、"豆包"、"Kimi",這些又厲害又努力的“富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