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哥”翩翩起舞
“海淀哥”和“姜舞者”(右)“斗”舞
最近,一群大爺大媽在紫竹院公園內跳民族舞的視頻火了。畫面中,一位穿著格子衫、頭頂棒球帽、戴著墨鏡,身姿清瘦的大爺帶領幾位舞友跳藏族舞蹈《格桑拉》,視頻最后大爺立半腳尖旋轉,敏捷利落的舞姿引得網友贊嘆:“高人在身邊,廣場舞難度就這樣卷高了。”
這位大爺被網友稱為“海淀哥”。見到北京青年報記者時,他第一句話便是:沒想到自己“火”了,“我還真有話說。”
并非專業出身的舞者
在視頻迅速出圈并被各大媒體紛紛報道之際,“海淀哥”并未在第一時間察覺這突如其來的熱度,還是后來舞隊隊員在微信群里告訴他這件事。對此“海淀哥”感到既意外又驚喜,同時,他也希望借被報道的機會澄清一下,他并不是網傳的舞蹈學院退休教師。“我一直想要傳達的理念是:只要熱愛并遵循舞蹈規范用心學習,任何人都能在舞蹈領域取得進步。在我們舞隊里,沒有一個是專業出身的舞者。”
“海淀哥”在2020年底退休,退休前的身份是一名軍人。剛退休那會兒,他在公園里結識了幾位同樣愛好舞蹈的老哥們兒,共同的熱愛促使他們決定組建一支舞隊。鑒于身為隊長的他來自海淀,以“海淀哥”為名的退休舞隊應運而生。
“海淀哥”告訴北青報記者:“我們的初衷是打造男子舞隊,要跳出男子的硬朗剛毅。”然而,現實是男性舞蹈愛好者數量太少,反倒是女性舞者熱情高漲、人數眾多。經過一番深思熟慮,為了隊伍的長遠發展,舞隊最終決定接納女性成員。
拜專業老師學習4個月
“海淀哥”最初接觸舞蹈是為健身,他先是在健身房和一位老師學習舞蹈,但他很快意識到需要更專業的指導,于是決定拜一位專業老師為師。2021年,他全情投入,參加了兩個課程的學習,盡管課程存在間斷性,每周僅有一到兩節課,但累計也堅持學習了4個月之久。“海淀哥”的舞蹈老師畢業于中央民族大學舞蹈系,“海淀哥”在跟隨這位專業老師系統學習后,再將自己所學悉心傳授給隊員們。
“海淀哥”說,他期望通過舞蹈讓大家領略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在強身健體的同時愉悅心情,并帶動更多老年人參與其中。他告訴北青報記者,舞隊除了每周日固定在紫竹院公園進行舞蹈展示外,在平日里也沒有松懈,積極組織集體練習。“海淀哥”表示,曾有一位專業舞蹈教師在看到舞隊跳舞視頻后評論道:“這是紫竹院嗎?現在廣場舞都跳這么好了?”專業人士的點贊與認可對于舞隊而言,是一種極大的肯定與鼓勵。
舞隊在發展的道路上也遭遇了不少挑戰。人員不穩定是首要難題,“舞隊組織比較松散,隊員們全憑自覺參與,有時候來活動的人很少。”“海淀哥”說,此外,新舞蹈教學難度較大時,隊員們的接受速度往往較慢。另外,舞隊資金有限也是現實情況,隊員們日常跳舞大多身著便裝,只有在節日時才會穿上舞服。他們將民族舞視為一種純粹的退休休閑方式,盡情享受在廣場上跳舞的歡樂時光。
堅持跳有品質的民族舞蹈
“海淀哥”說他和隊員們一直堅持跳有品質的民族舞蹈,不會滿足于跳一些簡單動作的普通廣場舞,他們的舞蹈常被旁人稱贊頗具專業民族舞的風范,這也讓他們更加渴望得到專業舞蹈老師的指導,“作為業余舞者,我們的舞蹈如果得不到專業老師的指點,很難實現進一步的提升。我們非常希望專業舞蹈老師能夠‘下沉’,給予像我們這樣的業余舞隊一些指導。當下專業老師大多通過辦班授課,費用較高,對于一般老百姓而言,哪能學得起呢?”“海淀哥”說道。
當被問到想對關注他的人說些什么時,“海淀哥”真誠地表示:“感謝大家喜歡民族舞,也感謝大家對我們這些老年人精神狀態的欣賞。重要的不是舞蹈的完美程度,而是大家在一起能夠盡情玩,享受那份純粹的快樂。”
記者觀察
老哥們兒“斗”舞結緣
在搜索“紫竹院公園跳舞”關鍵詞所呈現的視頻畫面里,有一位同樣備受矚目的大叔,他的舞蹈動作優美且富有表現力,時而還會與“海淀哥”展開“斗”舞切磋,在上周日的公園演出現場,北青報記者見到了這位網名“姜舞者”的隊員。
“姜舞者”自幼便與舞蹈結下了深厚的緣分,從幼兒園時起便踏上了舞蹈之路。
“姜舞者”說起初他并不了解在紫竹院公園跳舞的人已形成規模。彼時,他常流連于陶然亭公園。一日,從陶然亭公園常駐者那里聽聞紫竹院公園廣場舞水平很高,懷著對舞蹈的熱愛和滿心的好奇,他慕名而來。一開始他只是默默跟在一個女性舞隊后面跳,他扎實的舞蹈功底,很快便引起了該隊資深舞者的注意,從而正式開啟了他的紫竹院廣場舞之旅。
“姜舞者”也在2020年正式退休,他說在“海淀哥”舞隊里,感受到了一種純粹而美好的舞蹈氛圍。成員們志同道合,相聚于此只為追求舞蹈帶來的快樂與健康。如今舞隊被更多人熟知,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舞蹈愛好者加入。
“姜舞者”總結,自退休后參與公園跳舞,他的生活發生了很大變化。跳舞充實了業余生活,“跟‘海淀哥’這種高手一起跳舞能激發我的熱情,取長補短。”在公園跳舞可以讓他放松心情,會一直堅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