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混動系統的發展,許多插電混動車型都降到了十萬的級別,而榮威品牌作為比較早推出混動的品牌也推出了D7車型,并且以中型車的尺寸和對手一些緊湊型車競爭,在之前一些人表示這臺車還不錯,出于好奇我也去體驗了一下,看看這臺車的表現如何。照片銷售跟得太緊了沒拍,用幾張平臺的圖片,侵刪。
試駕車是DMH旗艦版車型,即指導價14.58w的旗艦版,試駕時剩余電量也還是比較多的。動力系統也終于拋棄了之前榮威那些”奇奇怪怪”的結構,也變成了1.5自然吸氣發動機和雙電機串并聯。實際表現上,絕對動力還是比較不錯的,時速超過100之后稍微有點衰減不過也正常,主觀上和一些對手相差不大,滿足目標消費群體的需求不是問題。舒適模式下整體動力輸出還是比較柔和的,中小動力請求基本上還是隨踩隨有的,大的動力請求相對慢一些,稍微有一點延遲燃油動力線性上升。運動模式下整體踏板更靈敏一些,大的動力請求響應會快一些,不過也不算是極致的快,好在動力來的也不會很突兀。總體動力總成的表現還是比較不錯的,即使是從燃油車切換過來也比較好上手。
底盤表現分開說,這臺車整體的底盤表現放在這個級別還是比較有驚喜的。整體小震動小的起伏處理的都還是比較到位的,通過一些小的坑洼也沒什么余震,通過一些減速帶也能夠比較干脆。整體感覺還是比較扎實干脆的,在同一條路上跑起來確實比一些同價位的車型明顯要好。
運動性表現還可以,簡單試了一下快速的并線轉彎側傾的抑制還是比較到位的,也沒什么明顯的回擺。不過剛簡單試了一下就被銷售制止了,因此沒有開的太激烈,但主觀上感覺滿足目標消費群體的需求也不是問題。
轉向手感沒什么問題,低速很輕,隨速隨角度的增益也還是比較到位的,車頭響應考慮到定位也還是比較快的,日常駕駛車身跟隨性也沒什么問題。
剎車腳感沒什么問題,電制動和機械制動的銜接還是比較好的,初段稍微有點虛位,但踩過之后釋放還是比較線性的。
NVH總體還行,風噪和電機和發動機的噪音控制都沒什么問題,環境音的隔絕中規中矩,唯獨路噪特別的明顯,主觀上有些掉價,不知道是不是和搭配的輪胎有關。
靜態上,這臺車的外觀還是比較“新能源”的,也算是榮威品牌比較新的設計語言了,不過這個車尾個人總感覺有些"眼熟",當然好不好看這點見仁見智。
內飾還是熟悉的雙聯屏,做工表現還是挺好的,用料還是挺有驚喜的,各種軟質材料的使用還是比較多的,不過這個內飾的觀感感覺一般,可能和配色有關。中控上也保留了一些常用功能的物理按鍵,這點還是比較不錯的。車機系統表現一般,流暢度不算很好,感覺不是很絲滑,不過常規的功能也都有,但畢竟現如今自主品牌的車機系統大都做的很不錯,這臺車就稍微差點意思了。
前排人機工程學好評,座椅相對來說也能放到一個比較低的位置,方向盤也很容易調的比較匹配的同時也不會擋著儀表。后排好評,雖然考慮到尺寸不算很大,但比起一些同價位對手還是比較寬敞了的,頭部空間不算大但也夠用了。座椅本身的乘坐舒適性也沒什么問題,總體乘坐感受還是可圈可點的。后備箱空間表現不錯,比較大的同時也比較規整。
配置上,這臺頂配車型還是比較豐富的,基本上該有的也都有了,甚至主駕駛還給了座椅通風,不知道是不是個例,試駕的那臺車的影響清晰度不是很高,不過倒是也不影響使用。看了下中低配的配置水平相對也還可以,但低配氣囊稍微少了點有些不太好。
總的來說,這臺榮威D7的表現還是可圈可點的,由于一位要好的朋友在上汽工作因此我試的上汽的產品還是比較多的,相比一些別的車型能看出這次榮威品牌還是拿出了比較大的誠意的,同時目前也能在指導價上直接優惠兩萬,優惠后的價格也基本上和一些對手的長續航車型齊平了,總體還是很有性價比的。
不過比較殘酷的是,個人認為這臺車最大的問題并不在產品力本身,而是在榮威品牌或者說榮威品牌比較差的質量口碑,基本上每次在互聯網看到榮威名爵相關的視頻都會有“上修飛機下修表,榮威名爵修不好”類似的調侃,而我個人打到的上個時代的榮威網約車也基本上沒有車況好的,之前和在上汽工作的朋友聊天也都調侃是“網約車品牌”,而雖然無法斷言新的產品可靠性表現如何,但這樣的口碑使得不少消費者主觀上就將這臺車排除在外,這點對于榮威品牌還是比較致命的。
其實在國內市場榮威或者說上汽還是比較早布局混動產品的,也比較早的拿出了一臺二檔的雙電機串并聯系統,而e550和e950都是上海街頭常見的產品,但不清楚是設計還是制造問題那批車型的口碑實在是一言難盡,而之后也走了不少的彎路,做了很多在我看來奇奇怪怪的結構(什么十檔AMT之類的,我個人還挺好奇,不過可惜也沒機會開過)。前幾年新能源爆發的勢頭也沒有趕上,而現如今也重新做回了雙電機串并聯的結構,能否重新取得市場的認可也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