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車的江湖,向來都不太平。
這不,最近華為終端官方賬號又放出重磅消息:目前車圈的卷王就是比亞迪,而汽車品牌應該卷起價值來,而不只是卷價格。
這話一出,立馬把比亞迪粉絲們給整破防了!這說的不就是比亞迪”不要臉價”的老問題嘛!
其實仔細想想,比亞迪和華為杠上,也算是早晚的事。
自打華為的問界系列車型問世以來,銷量一路高歌猛進,特別是去年那個 ”不講武德”的問界M7,直接把比亞迪的當家花旦唐給擠得沒了市場。
這就很尷尬了,要知道之前唐可是比亞迪的頂梁柱,銷量一度直逼Model 3,結果現在淪落到這步田地,比亞迪肯定是不服氣的。
再說回雙方的定位,比亞迪一直走的是”用銷量說話,靠性價比取勝”的路子。
通過 大規模量產來平攤成本,主打20萬以下的實用派市場,算是有點農村包圍城市的意思。
最典型的就是最近新出的秦PLUS DM-i,這車號稱 續航破2000公里,百公里油耗只要2塊錢,簡直是要逆天。
但凡是對價格敏感的消費者,面對這么香的選擇,還真不好意思說no。
而華為呢,人家的思路是”高科技加持,體驗至上”。
通過各種黑科技,比如 高精地圖、自動駕駛、AR-HUD導航這些時髦功能,去吸引那些不差錢、更注重汽車科技感的消費者。
而這一套在賣30萬左右車型的人群中,還真挺受歡迎,畢竟花大價錢不就圖個新鮮勁嘛。
所以現在的局勢就是,比亞迪憑借性價比優勢,牢牢占據了20萬以下的市場;而華為則在30萬左右的高端領域,開始跟蔚來、小鵬、理想分庭抗禮了。
眼看著 新能源市場大蛋糕一天天做大,雙方難免要提槍上陣,爭搶地盤。
就華為而言,盡管在核心的三電技術上還有欠缺,但勝在 多年的技術積累和研發投入,尤其是在自動駕駛領域建樹頗豐。
這就好比是個有家底的富二代,想玩啥黑科技那還不是信手拈來。
這一點,比亞迪再怎么卷,短期內也很難比得過。
但比亞迪也不是吃素的,近年來在智能座艙、電子架構等方面動作頻頻,甚至還和英偉達、高通這些芯片大廠聯手,目標直指華為陣營。
像最新的仰望、騰勢這些高端品牌,其實就是比亞迪對標華為的一記 ”我也會”。
再加上今年車市整體遇冷,補貼退坡,消費者的錢包捂得更緊了,這就給了比亞迪性價比策略可乘之機。
畢竟買車如買房,多數人肯定還是會精打細算,貸款計算器那是必備工具。
簡單說,華為在高端科技上的壓箱底功夫,比亞迪是學不來的;但比亞迪在低價、高性價比方面的地毯式覆蓋,華為同樣玩不轉。
兩家的基本盤都很穩固,這場戰斗注定是一場持久戰。
其實在我看來吧,比亞迪要想在高端市場分一杯羹,關鍵還是看自動駕駛這塊的發力。
它不比華為有那么雄厚的技術儲備,但論產業鏈整合能力和成本控制水平,那可真是一絕。
如果再借助大數據優勢,在算法模型上多下功夫,未必不能后來居上。
至于華為要想染指低端市場,光靠”科技加持”肯定是不行的,畢竟這個價位的消費者不care你這些時髦功能,還是得在續航、價格、口碑上多動腦筋。
尤其是現在的汽車消費觀念正在發生變化,從買車到用車,從擁有到共享,這也是華為必須面對的新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