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城市學院幸福研究院“幸福三人談”論壇現場
2024浙江高考作文題:人工智能。考試剛結束,ChatGPT已經交卷,登上熱搜。
自從ChatGPT橫空出世,AI大模型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每個人都感覺到智能時代的便利。然而一邊用得爽,一邊也有擔憂。
會不會有一天,我們就被AI取代了?就像今年的高考,AI寫的雖然不是滿分作文,可能也比相當多的考生得分高。
那么,未來世界會像科幻電影一樣,被機器人稱霸嗎?
6月6日晚,人工智能專家、哲學家和經濟學家相聚在浙大城市學院幸福研究院,深度解讀這些問題。
“AI大潮中的真假虛實”,這就是“幸福三人談”的首期話題。
浙大城市學院發展委員會主席、浙江大學經濟學教授羅衛東
“說到AI,我首先想到的關鍵詞是‘恐懼’。” 浙大城市學院發展委員會主席、浙江大學經濟學教授羅衛東說。
浙大城市學院錢塘特聘教授、哲學家陳嘉映
浙大城市學院錢塘特聘教授、哲學家陳嘉映則把AI的能力稱為“無感的計算”。
輪到人工智能專家陳小平了,作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機器人實驗室主任、世界最美機器人之父,他先開了個玩笑:“感覺今天在座的是法官和陪審團,就我是被告。”
接下來,陳小平就顛覆了所有人對AI的認知。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機器人實驗室主任陳小平
AI相比人類智能
青似于藍而異于藍
你對人工智能的理解,很可能都是錯誤的。
也許大部分人認為,人工智能的終極目標,是要讓機器學會像人一樣思考。
然而人工智能之父圖靈在70多年前就拒絕了這個理念。
圖靈認為,“重要的不是智能的機制,而是智能的表現。”
人工智能之父圖靈
所以他提出了著名的“圖靈測試”。這個測試的本質就是根據功能表現而不是內部機制判斷機器有沒有智能。通過圖靈測試的機器就被認為有智能。發明AI這個詞的麥卡錫,對AI的解讀與圖靈的觀點一致。
70多年過去,人類創造出了AI大模型。很多人覺得,大模型看上去聰明極了,完全像一個人類。那么,它有什么破綻嗎?
“研究大模型的‘奇異表現’,會發現有趣的現象。”陳小平說。
所謂奇異表現,就是AI給出的特別好,或者特別差,并且難以解釋的回答。
一個測試是詢問名人出生月份的奇偶性。這是個再簡單不過的問題,神奇的是,大模型對這個問題的回答,開始居然是隨機的。
后來,研究人員給25000個名人的出生月份加人工標簽,對大模型進行補充訓練。調教一番以后,它的正確率大大提升。可是,這不代表大模型學會了一切上下文中數字的奇偶性。
這說明它根本不理解什么是奇數和偶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