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廣汽集團與長安汽車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秉持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原則,將在共性平臺與技術、產業鏈生態、國際業務和產業基金等領域進行戰略合作,共同提升中國汽車產業核心競爭力。
這是我國汽車央企與地方國企之間的首次強強聯合。數據顯示,去年廣汽集團與長安集團汽車銷量排名位列國內第五與第六,銷量分別為255萬輛與250萬輛,兩者之和超過了500萬輛。
那么,這次合作究竟有什么看點?對市場有什么影響?又折射出汽車產業哪些發展趨勢?
新模式
汽車央企與地方國企首次合作
按照對外發布信息,合作雙方秉持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原則進行戰略合作,共同提升中國汽車產業核心競爭力。
廣汽集團董事長曾慶洪指出,這既是提升兩個汽車集團綜合競爭力、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的主動選擇,也是暢通央企和地方國企強強聯合、推動汽車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客觀要求。
當前,中國汽車產業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市場格局激烈變化。尤其是今年以來,在新一輪的價格戰下,汽車市場充滿挑戰。
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也表示,本次戰略合作,真正實現雙方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以及戰略協同,攜手應對激烈的產業競爭,打造新質生產力,共同解決行業痛點問題,為用戶提供更為極致的產品和服務體驗。
事實上,在跨國巨頭之間的緊密戰略合作十分常見。不久前,豐田、日產、本田等日系車企響應號召,將在芯片、人工智能、高精地圖、雷達等七個關鍵領域聯手開發下一代汽車軟件,希望通過合作實現汽車軟件通用化,再結合自研車機系統實現差異化,以降低研發成本,并在激烈的數字化競賽中保持競爭力。
本次廣汽與長安合作,在我國開創了汽車行業央企與地方國企合作先河,也為打開了國內大型汽車集團之間的合作新模式,有望為后續我國大型車企間合作做出新的示范。
新合作
“全面”與“前瞻”
從雙方發布的信息來看,對外釋放的內容并不多,雙方合作主要圍繞這四大領域,包括“共性平臺與技術”“產業鏈生態”“國際業務”和“產業基金”等領域。
不過,“字越少信息量越大”。
首先,共性平臺與技術,這是汽車企業競爭的核心。雙方一旦在共性平臺與技術領域實現了深度交融,將會大幅提升研發能力,加速突破核心技術,并將大幅降低成本,實現市場競爭力的躍升。
其次,產業鏈生態,這是面向未來全球競爭的關鍵。由于汽車電動化、智能化進程加快,汽車競爭不再是單個產品的競爭,更多考驗是產業鏈生態能力。
以廣汽集團為例,在智能化方面已經逐步構建起汽車芯片生態圈,先后布局粵芯半導體、地平線等多家企業,覆蓋芯片設計、制造、驗證和應用等產業鏈關鍵環節,并通過整合廣汽埃安、廣汽傳祺、廣汽研究院等資源,以用戶角度協同產業鏈核心企業共同梳理汽車芯片研發方案,從應用源頭牽引產業鏈升級。
再者,國際業務,這是兩家企業實現全球一流的必經之路。目前,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汽車業出口第一大國,中國汽車開始在全球市場受到歡迎,并且兩者都不約而同將海外戰略作為未來發展重點。
按長安汽車規劃,2023年發布“海納百川”計劃,堅持“長期主義、綠色低碳、本地運營、發展共贏”的原則,確立“海外市場投資突破100億美元,海外市場年銷量突破120萬輛,海外業務從業人員突破10000人,將長安汽車打造成世界一流汽車品牌”的“四個一”發展目標。
可以看出合行,雙方合作充分契業當前的特點以及各自發展的重點。可以預見,這將是我國走向汽車強國的一次標志性產業聯盟。
新競合
折射區域產業的新趨勢
廣汽集團總部位于廣州,是廣州汽車工業的主力軍。有關數據顯示,廣州作為汽車制造大市,2023年汽車產量318萬輛,整車產量連續五年全國第一,基本達到“國內每10臺車就有1臺廣州造”。
而長安汽車總部位于重慶,也是我國另一汽車制造重鎮。2023年,重慶汽車產量達232萬輛,重返全國第2位,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量突破50萬輛、同比增長30%。
作為全國兩個主要汽車制造大市的主力軍,長安與廣汽的合作,可以看到我國汽車“產業地理”的微妙變化,從以前各自為戰,到如今開始進行深度融合,推動我國汽車由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
按照規劃,2024年重慶力爭全市汽車制造業產值達到5500億元,同比增長14.5%;汽車產量達到260萬輛,同比增長12.2%;力爭到2027年,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銷超過200萬輛,汽車出口占全國比重達到10%,產業規模突破萬億級。而廣州則錨定萬億“智車之城”,在2035年建成世界領先的中國式現代化汽車生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