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已成長為驅動商業未來發展的核心動力。近日,在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成立30周年之際,在2024中歐首屆人工智能未來領導力論壇上,700余位全球頂尖學者、行業領袖與政策制定者,共同探討人工智能對商業世界的重要影響與未來趨勢。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汪泓院長指出,“人工智能+”是“人工智能+各行各業”,從技術研發到場景應用再到全鏈路的賦能。“人工智能+”和數據、算力一起共同構成了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驅動因素,引領著全球產業轉型升級。中歐副院長兼教務長濮方可教授用“CAMPUS”來描述了人工智能在教學模式和知識傳授方式轉變中的作用。“C”(Co-creation)代表共創,“A”(Apprenticeship)代表公司在人工智能領域提供實習和學徒計劃,“M”(Mobility)指人才流動,“P”(Pedagogy)是以不同于以往的方式進行教學與學習,“U”(University cooperation)代表校企合作,“S”(Scientific achievements)則代表著科研成果。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院長汪泓教授致辭。
人工智能是“雙刃劍”?新加坡工程院院士、南洋理工大學副教務長文勇剛認為,AI技術在驅動數字經濟與造成數據中心能耗劇增之間具有雙刃劍效應,并強調了在AI項目中五個關鍵要素的重要性:計算平臺、科學家、算法、數據和應用場景,并將其總結為“The AI Wears PRADA”。他表示,通過“PRADA框架”評估項目潛力,以期能在確保經濟增長的同時,實現AI的可持續性發展。最后,他建議加大算力投資,促進數字化轉型與環境保護的和諧共生,共同邁向由AI引領的綠色科技未來。
新加坡工程院院士、南洋理工大學副教務長文勇剛教授演講。
未來,AI如何影響商業?如何成為商業世界新引擎?專家們各抒己見。BCG全球資深合伙人魏杰鴻認為,生成式AI已成為全球商業的核心,其迅猛發展得益于突破了結構化數據的限制,高效解析多樣信息,驅動醫療、制造、營銷等領域的革新。他建議企業領導者不僅要優化數字化的流程,更要勇于創新商業模式,聚焦核心技術創新與安全合規,以及員工技能提升,以前瞻策略和實際行動駕馭AI浪潮,開拓未來商機。
譚寅亮教授指出,基于斯坦福大學最新AI指數,AI技術已超越人類在多任務處理方面的能力,但責任標準化及大模型成本高昂成為當前挑戰,產業界與政府的合作將是未來大模型發展的關鍵。他通過回顧電力革命歷程,警示簡單技術替換不足以激發AI潛能,全面創新與管理適應性是實現AI商業效能突破的核心。
BCG全球資深合伙人魏杰鴻演講。
在內容生產方面,AI和人類創意扮演何種角色?范凌博士表示,人類創意與AI在企業內容創作中應協同創新——AI是擴散思維的加速器,而人類則在收斂思維中發揮優勢。他指出,人工智能不應僅被視為自動化的工具,而應成為人的伙伴,共同創造出大于單獨人或機器的成果。他提出,即便AI帶來一鍵生成的便捷,企業仍需依賴數據資產的積累與獨特性創造價值。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市場營銷學教授、市場營銷學系系主任王琪以AI數字人亮相論壇。她強調,隨著生成式AI技術取得飛躍式發展,內容的數字化管理將成為企業采納AI技術的關鍵動力及撬動內部變革的杠桿,要求企業在多個維度上做出相應調整,以充分利用AI潛力,推進數字化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