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由諾基亞貝爾主辦的Wavelengths 2024(中國站)暨第21屆“睿智光網絡技術論壇”正式開幕。會上,諾基亞貝爾在國內首次展示了創新性的1.2T超高速光傳輸,以及光網絡自動化、算力網絡等前沿技術及產品,引發廣泛熱議。
會議期間,通信世界全媒體記者采訪了諾基亞貝爾執行副總裁、基礎網絡業務集團負責人吳忠勝和諾基亞貝爾基礎網絡業務集團光網絡事業部負責人張寒崢,聆聽并深度了解了諾基亞貝爾近年來在光網絡領域的創新成果和未來發展心路。
挑戰之“光”:800G超長距傳輸新紀錄誕生
去年,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務院國資委等六部門聯合印發《算力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提出加快400G/800G高速光傳輸網絡研發部署。這一行動計劃的印發無疑為加速400G等高速光網絡傳輸技術的發展注入“強心劑”。
在本次論壇上,諾基亞貝爾攜手聯通研究院、長飛光纖聯合發布全球800G超長距光傳輸新紀錄3000公里,該紀錄采用了單載波800G PCS-16QAM@G.654E技術。這是單載波800G首次在國內做的超長距傳輸測試,這一成果不僅標志著傳輸速率的翻倍提升,也預示著通信領域的一個新商用時代的開啟。
“我們當時的目標也是在做極限測試,嚴格意義上講,在測試之前我們也不敢保證能否傳那么遠。”張寒崢告訴記者。張寒崢認為,此次測試的成功離不開兩個關鍵,一個是傳輸設備自身的性能,另一個是載體自身的性能。其中,諾基亞貝爾所提供的800G解決方案功不可沒。據介紹,該方案采用基于PSE-6s的超相干光傳輸模塊,可以支持端到端400GE和下一代800GE業務的能力,為長途傳輸提供更高性能、更高光譜效率的高速傳輸解決方案。
“諾基亞貝爾基于PSE-6s芯片的強大傳輸系統和長飛光纖提供的G.654E新型光纖是一對完美的組合,通過這個新紀錄可以看到,800G技術不再局限于城域應用,可以走向骨干網甚至海纜傳輸。我們希望通過打造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從芯片、系統到光纖的整個產業鏈的合作,共同努力推動800G技術的應用,讓中國網絡提速,提升新質生產力,更好地支持超算和AI的發展。”張寒崢分享道。
創新之“光”:“芯 • 智合一”護航新質生產力
近年來,我國光通信行業持續保持增長態勢。相關產業研究報告顯示,2022年我國光通信市場規模約為1331億元,同比增長8.56%;2023年市場規模約為1405億元,2024年市場規模將達1473億元。作為國際享有盛譽的光傳輸領域高端技術論壇,Wavelengths已在國內舉辦了21屆。作為國內主辦方,諾基亞貝爾已連續多年組織召開Wavelengths(中國站)暨“睿智光網絡技術論壇”,可見其光通信技術能力不言而喻。
LightCounting數據顯示,全球光芯片市場規模將從2022年的27億美元增長至2027年的56億美元。“任何一個光傳輸通信系統最重要的都是光數字信號處理芯片,這也是為什么這么多年來,諾基亞貝爾一直堅持開發自己的核心芯片。”吳忠勝說道。據了解,去年諾基亞發布了5nm 制程的第六代超級相干光子業務引擎PSE-6s芯片,并于今年發布了3nm 制程的PSE-6c芯片,PSE系列芯片的性能與能力正逐漸革新迭代,向800G和1T以上的速率穩步前進。
除PSE系列芯片之外,諾基亞貝爾利用自身擁有的光器件生態和垂直整合能力,展示了400G/800G/1.2T多種形態的超高速光器件,這將大大豐富更多的超高速光傳輸場景應用,持續推動超高速光傳輸網絡的發展。
面對未來光網絡,諾基亞貝爾從超高速光傳輸和光網絡智能化兩方面入手,完成了多項創新實踐。如基于現網商用平臺和內嵌PSE-6s的最新線卡的1.2T超高速傳輸業務;依托數字孿生的網絡仿真業務,模擬真實現場網絡環境,并根據仿真結果更新網絡配置,實時將現場網絡業務從800G快速轉換到1.2T的新路由上,從而在未來光網絡中幫助客戶提升網絡運維效率、業務管理水平和交付速度等。此外,在光網絡通感一體領域,諾基亞貝爾還利用PSE-6s內嵌的數據采集功能和初步分析能力,為敏感的數據業務提前準備安全路由,并為未來光網絡的發展賦予智能化能力。
“光網絡是數智時代傳送信息數據的‘主動脈’,是新質生產力穩定應用于千行百業的技術根基。”吳忠勝告訴記者。“諾基亞貝爾長期致力于推動國內各行各業的數字化進程,并希望能夠通過我們全方位的光網絡技術產品組合,讓前沿且成熟的光網絡解決方案盡快應用于商業和生產之中,加快產業升級進程,讓更多人、更多行業享受到數字紅利。”
今年是諾基亞貝爾服務中國四十周年。在這四十年間,諾基亞貝爾見證并推動了中國通信行業的蓬勃發展和巨大變化。特別是在光網絡領域,諾基亞貝爾聚焦光傳輸技術本質,引領光網絡前沿創新。諾基亞貝爾始終不遺余力地在網絡通信技術方面進行著全方位的投入,并積極與國內各行各業攜手,共享技術觀點和創新成果。展望未來,諾基亞貝爾有信心,也有能力為國內數字化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技術動力,從而不斷助推新質生產力的建設和發展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