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本田中國公布5月銷量快報。
數據顯示,本田在中國的終端汽車累計銷量為66202輛,但是東風本田和廣汽本田的具體銷量數據暫未公布。此外,本田中國1—5月的終端汽車累計銷量為346,940輛,同比下滑16.7%。
根據上述銷量數據和過往幾個月的成績推斷,東風本田、廣汽本田兩家合資企業的大致月銷量,已經在3萬-4萬輛徘徊。這個數據相較2020-2023年在華的巔峰期數據,已經下降了接近一半。當然這樣的結果,實則在大部分人的意料之中。
不僅是本田,在國產車產品力崛起+價格戰的雙重攻勢下,日系車在華銷量自2年前開始下滑。然而彼時,依靠燃油車時代的紅利以及價格優惠放大,日系車還能尚且維持住市場份額。直至今年,當比亞迪開年就打出“7.98萬元秦PLUS”的重炮,那時已經有不少日系車企意識到“大事不好”。
盡管據傳聞,本田汽車已經對2024年在華銷量做出了不太樂觀的預期,表示今年在華銷量相比去年可能會繼續下滑13%,年度總銷量預估為106萬輛,但是5個月的時間過去,本田中國僅僅完成了這一目標的32.7%。這意味著,面對這個相對悲觀與保守的年度目標,本田也很難有十足的把握成功撞線。
油車沒守住,電車也受阻
探究本田自身銷量下滑的原因,實際上可以分為兩個方面。
其一,也是最為重要的原因,本田在燃油車市場并未做到牢牢固守基盤,新車勢能明顯不足。細數起來,本田在主流市場投放的上一款全新車型,還要追溯到2023年5月上市的第十一代雅閣。除此之外,近一年來本田并未迭代任何一款重磅車型。
相較之下,豐田近一年中在緊鑼密鼓將全新一代普拉多和皇冠轎車,重新導入中國市場;日產一方,也果斷推出探陸填補中大型SUV市場空白。直白一些說,本田這一年中低頻率的新車更新動作,多少表現出一些“坐吃山空”的態度。
其二,盡管本田稱得上是日系車企中,最不抵觸電動化的品牌,但實際情況貌似是,花費大量精力轉型電動化,從而部分舍棄燃油車市場的本田,電動化進程依舊舉步維艱。
為了平衡銷量下滑帶來的經營壓力,本田今年開啟了大裁員模式以及產能縮減計劃。最新的消息是,廣汽本田在今年5月完成了14%的裁員計劃,涉及離職員工約1700多名。而在產能方面,本田已經計劃將中國的汽車產能縮減 20%。
相關資料顯示,本田在中國市場售賣的新能源車型達到了7款。這個數字在合資企業中算不上少,然而并沒有任何一款車型達到了期望中的熱度。
這背后的原因也不難分析,燃油時代的本田被戲稱為“買發動機送車”,而電動化時代,本田不僅丟失了這個傳統優勢,同時也表現得和其他合資車企一樣,在智能化等相關領域被自主品牌壓著打。
本田的大徹大悟,來得有些晚
好在,如今的本田已經有些大徹大悟,他們在努力想辦法,在企業經營層面和產品層面找到新的平衡點。
為了平衡銷量下滑帶來的經營壓力,本田已經有了“勒緊褲腰帶過日子”的明確方案,在中國市場采用了“裁員+減產”并行的新模式。最新的消息是,廣汽本田在今年5月完成了14%的裁員計劃,涉及離職員工約1700多名。而在產能方面,本田已經將其在中國的產能縮減 20%。
本田在電動化戰略上,同樣摸索出了“不拘一格”的新方案。
今年北京車展上,本田中國正式發布了全新新能源子品牌“燁”,這個品牌與此前推出的e:N系列有所不同,它基于中國市場做了大量的本土化改變。比如,在汽車供應商選擇方面,本田選擇與國內寧德時代、華為、科大訊飛等多家實力供應商聯合,在核心技術上轉變為“中國技術當家作主”。
“燁”的一系列改變,讓中國消費者看到本田對中國市場的重視。但對于正在極速推動電動化進程的中國市場來說,本田推新能源車的動作還是太滯后了。據了解,新品牌旗下首批量產車燁 S7和燁 P7,預計今年底才能上市。
此外,從長期戰略來看,本田中國計劃2027 年之后,不再于中國市場投放新的燃油車型;預計到 2035年,在華銷售的所有車型將全部實現電動化。當然屆時,中國新能源市場的蛋糕能留下多少供本田們瓜分,還是個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