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合資唱衰論”甚囂塵上的當下,上汽集團與大眾汽車集團用一紙續約駁斥。
這是上汽大眾第二次續簽,合資期延長至2040年。第一次是在2002年,提前8年續簽,這次則提前了6年,雖然2002年的市場環境與今天大不相同,但股東雙方對于上汽大眾未來發展所持有的態度,堅定如一。
步入“不惑之年”的上汽大眾,尤其需要這份“堅定”來抵御質疑與挑戰。
當汽車行業進入光怪陸離的智電時代后,國產向上,合資向下已成大致趨勢,消費需求、競爭籌碼、市場環境的轉變,讓包括上汽大眾在內的合資車企陷入空前危機。
如何破局?能否成功轉型?所有人都在關注這位“合資老大哥”的動向與成敗,畢竟,它對于中國市場來說真的太重要了。
40年前的“豪賭”,雙贏!
上汽大眾汽車有限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陶海龍說,“中國汽車工業的許多重要時刻,皆有上汽大眾的身影。”
這句話一點也沒有夸大其詞。沒有上汽大眾,中國汽車工業未必會像今天這般繁榮昌盛。
在1984年正式簽約之前,德方與中方其實已經洽談了6年,談論的細節涉及合資比例、零部件國產化率等方方面面,雖然不太合適,我仍想用“豪賭”來形容這場曠世合作的勇氣與前瞻性。
彼時的中國市場一片荒蕪,沒有任何現代汽車工業基礎,轎車尚未進入私人家庭,幾乎所有跨國車企都拒絕了中國發來的“合作邀請”,只有大眾選擇接受。當然,在接受前,大眾內部也激烈爭執過,反對聲一片,可見合作之艱難。
但目標是一致的。在石油危機、日本汽車崛起、歐洲市場接近飽和等一系列影響因素下,大眾汽車需要新的發展土壤;而當時的中國需要為現代汽車工業打地基,促進產業鏈落地,向工業大國邁進。雙方都需要一個突破口。
沒有人敢打包票說這場合作一定會成功,但雙方都愿意為之全力以赴,哪怕只有1%的可能,甚至在正式簽約的前一年,第一輛車合資車便已下線,即家喻戶曉的上海桑塔納,關于它的傳奇故事,我們不再贅述,一句“擁有桑塔納,走遍天下都不怕”便足以說明一切。
在上汽大眾拉開合資車企大幕后,中國現代汽車工業這塊荒蕪之地,迅速建起高樓。
比如說,從無到有建立汽車供應鏈體系。1988年成立的國產化基金與桑塔納共同體,扶持、培育了一大批本土供應商,與此同時,上汽大眾從德國大眾聘請專家對零部件生產進行培訓、指導、把關,將德系標準刻入生產全過程,并打造出品質口碑。后來甚至發展到,只要是上汽大眾認可的零部件質量,別的車企便直接采購。
這些本土供應商可以說與上汽大眾同步成長,相互成就,后來也成為了中國汽車零部件體系的核心,加速中國汽車的國產化與國際化。
比如說,推動其他合資體落地。1992年1月28日,上汽大眾第一個10萬輛誕生,這也讓當初拒絕中國的跨國車企看到了新的希望,上汽通用、廣汽本田、長安福特等合資體相繼進入中國市場,它們帶著先進的產品、技術、質量體系、管理理念,共同開啟百花齊放的合資時代。
再比如說,培育大批本土人才。無論是將中國工程師派往德國進行全流程培訓,還是融合中國本土創新思維,在每一環節培養員工的技能與價值觀,上汽大眾為中國汽車工業輸入了大批技術骨干與管理人才,堪稱“黃埔軍校”,影響至今。
此外,上汽大眾對中國汽車工業的影響還包括引入現代化企業管理制度、拿回產品經銷權、完善制造體系等等。
與此同時,中國市場對上汽大眾的回饋也相當可觀,至今已形成2800萬的用戶基本盤,并以“第二故鄉”的姿態,為大眾汽車集團的全球化征程提供強有力的支持,當初雙方的“豪賭”,滿盤皆贏。
不得不承認的是,最輝煌的合資時代已經過去,但上汽大眾在40年間所帶來的價值與正向影響,不應該被忽視,甚至抹殺。它參與并推動了中國現代汽車工業體系從無到有、由弱到強的進程,無論在供應鏈體系的培育、人才的培養,還是在行業標準的制定、規模企業的流程化管理等等,它都做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下一個40年,打贏攻堅戰與持久戰
站在下一個40年關口,上汽大眾承擔的依舊是合資先行者的角色。40年前,它探索的是如何在中國土壤落地,生根發芽;40年后,探索的則是如何在中國市場轉型,開啟合資新征程。
事實上,上汽大眾的轉型早于今天,更早于其他合資車企。
在2018年,它已啟動MEB新能源汽車工廠的建設,耗資超170億,該工廠無論是智能化還是數字化制造水平都領先行業。
上汽大眾對于新能源賽道的前瞻布局與堅定投入,一如當初德國大眾對仍是荒蕪的中國市場的信念。在其他合資車企還在“油改電”或“遲遲未動身”的時候,它的純電產品相繼問世,ID.系列無論是口碑還是銷量都是合資新能源的排面。
在智電浪潮席卷汽車市場的當下,大多數合資都面臨產品“青黃不接”的情況,老本越吃越薄,新能源無力戰斗,上汽大眾在產品策略上堅持“油電共進”與“油電同智”,一方面,不斷夯實ID.系列的優勢,另一方面,極力挖掘經典燃油車系的競爭潛能,比如“PRO”三部曲,為明星車型插上智能化翅膀,戰斗力大增。
除了產品層面的革新,上汽大眾在銷售策略上也與變化迅速的中國車市同頻,7.99萬起的途岳新銳、限時15.99萬的帕薩特380TSI家族、限時19.99萬起的威然、保值回購政策等等,無論是打法還是市場響應速度,相較其他合資而言都更加務實、迅速,最主要的是在競爭激烈的中國市場中守住了基本盤。
前段時間,上汽大眾已發捷報,2024年累計銷量突破百萬大關,依舊是合資品牌銷量榜首。
面向未來,股東雙方將堅定支持上汽大眾全面轉型,釋放具備卓越品質與前沿技術的新一代智能電動汽車,根據規劃,到2030年,上汽大眾將累計推出18款新車型,其中15款專為中國市場開發,2025年,將由奧迪新豪華電動品牌AUDI打頭陣,其首款車型基于奧迪與上汽集團聯合開發的智能數字平臺打造,兼具智能與駕趣。
2026年起,兩款基于CMP平臺的緊湊級電動汽車,3款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2款增程版車型將相繼問世,擴大上汽大眾的新能源矩陣,為全面轉型備足“彈藥”與“糧草”。
根據陶海龍介紹,未來的新車型將擁有智慧的車載“大腦”、高效安全的新三電系統、城市NOA功能等先進配置,競爭籌碼雖然改變了,但上汽大眾對品質的堅守絲毫未變,陶海龍再三強調,“我們始終堅守品質DNA,經典德系品質,安全、耐用、可靠,卓越的操控性能,都是刻在我們產品的基因”、“我們會繼續堅守品質至上、品牌至上的長期主義,下定決心打贏攻堅戰與持久戰”。
上一個40年,上汽大眾對于中國汽車工業來說,是開拓者與貢獻者,下一個40年,它會以何種姿態繪就新篇?
在上汽大眾40周年慶典上,我們聽到了一個答案:上汽大眾的征程是永不停歇的創新與引領,我們不只是與行業同步,我們旨在引領行業前行。
總之,上汽大眾不會退場,它依舊如40年前那個“少年”般意氣風發,揮斥方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