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618買的面膜還沒用完,沒想到今年的活動又開始了。”
5月31日,隨著京東618正式開賣,一年一度的電商年中購物節全面開啟。各大平臺也陸續發布階段性數據:京東618前4小時,同比增長超5倍的品牌超過1萬個;淘寶大促10余天,超過37000個品牌成交翻倍;拼多多百億補貼的商家數量,同比增長超九成……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僅在電商領域的節日,就已超過100個。“雙11”“雙12”“年貨節”“女神節”等頻繁出現的購物節,讓網購形成了“節日月月有,折扣天天打”的局面。
當日常消費就能買到高性價比的心儀產品時,電商平臺購物節不“香”了嗎?
詳情點擊>>
潮聲丨電商平臺購物節 不“香”了嗎?
浙江省經濟信息中心營商環境首席專家、開放部主任,浙工大課程特聘教授馮銳:
618購物節又要來了,相比曾經火爆的電商節,今年似乎顯得有些安靜。依稀想起,很多年前,“雙11”狂歡日出現在我們面前,記憶里全是電光火石、流光溢彩,小伙伴們盯著屏幕上滾動的成交額,數字已經不重要了,只是知道GMV在不斷刷新,不禁感慨我們的消費潛力如此巨大。
現在,與其說,購物節有點降了溫,不如說這個商業模式的紅利,吃的時間有點長了。
促銷的新模式新風格一直在不斷創新。十幾年前,“電商節”這個新物種配合大眾娛樂,吃足了早期紅利。這些年,新的促銷模式不斷的吸引大家眼球,某平臺“砍一刀”,讓人感到潑天的福利近在咫尺,直播間羅永浩的相聲,講得也挺實誠,董宇輝的才華更是一股清流,在這種情況下,不少人對年復一年、千篇一律的電商節,就有些審美疲勞。
再者,當下,就消費這件事而言,高“性價比”愈發常態化,APP里全是琳瑯滿目的實惠,再打開任何一個促銷直播,主打的也都是一個“福利多多”、“物美價廉”,這就使得消費者沒有理由非要湊電商節的熱鬧。電商節的周期性福利,對于消費者的吸引力,自然也會大打折扣。
另外,產能的提升,產品的豐富多元,也讓人們的消費行為,逐漸回歸了理性。2013年至2022年10年間,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從23.8萬億元增長至44萬億元,意味著消費品的產能有大幅提升,日常商品不再稀缺,為了省十幾塊囤積一麻袋衛生紙的意義隨之減弱,不再盲從“剁手”,按需購買、隨時購買,成為了更多消費者的現實選擇。
商業模式就像“人”一樣,紅顏總有老去的時候。唯有持續的創新,適應形勢,自我迭代,才會有持續的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