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經濟的消費氛圍、用戶感受至上、存量時代的差異化競爭,都是這個時代流行的開篇。這些來自社會發展的基因,讓平臺和品牌試圖從各個維度,提升消費群體的獲得感、滿足感,占領用戶的心智。
如今,消費決策時間延長,除了“比價”之外,大家在購物平臺的選擇上變得更謹慎和挑剔,會花更多時間研究商品,同時也更關注其背后附加的諸多服務項,收獲商品價值外的情緒價值。
購物是從無到有的過程,品質優秀、價格美麗之外,服務和體驗則會提升“收獲感”,進而贏得客戶的心智,最終成為首選,這些都是當下消費平臺最需要的“熱更新”。
為了解消費者心中對“購物”以及“大促”新的期待,梳理和感知消費者的心理、行為、習慣變化,值此618之際,《每日經濟新聞》開展了一次消費問卷調查,從消費決策和體驗兩方面設置了30余個問題,共收集3261份有效問卷,以期從萬變中尋找一份確定。
消費者票選“消費體驗”
服務力64%+價格力49%+產品力38%
今年618,各家都在講“回歸用戶,體驗第一”,那么,用戶都在關注什么,什么才是用戶想要的體驗第一?
調研報告顯示,消費體驗最重要的三個維度是產品力、價格力和服務力。其中,服務力以64%的票選位列第一,服務力是購物體驗的主要構成,其中包括服務產品多、服務更貼心、客服以及物流的響應速度快;價格力以49%的票選位列第二,消費者認為,“給力的價格和促銷力度”會更影響自己的體驗;消費者38%的票選給了產品力,豐富的產品、品牌和新品多,同樣是不可或缺的購物體驗中的一環。
從消費者購物體驗的感知和期待上,我們不難得出結論:用戶想要的消費“體驗”是“產品力+價格力+服務力的綜合體驗”,同時伴隨內容種草以及情緒價值的獲得。
產品力:“產品夠豐富”是用戶選擇的“底座”
五成消費者認為產品力是性價比
線上消費渠道的多元化、主流平臺全品類的嘗試,短時間內,無論是商家類型還是產品品類,供給端均不斷擴容,滿足越來越多求精、求新、求全的消費者。不過,多數消費者對平臺產品力的理解和態度也不太一樣。
調研問卷數據顯示:
消費者51%票選認為“產品力就是夠豐富——有不同價格帶和質量的產品可供選擇”;還有50%票選“產品力就是性價比——有專人把關篩選,在不同價格帶上提供性價比好物”;此外,36%票選“產品力就是品牌夠多”,能與更多品牌有直接深入的合作,從正品到價格都有保障。
依據產品力,在對主流購物平臺的選擇上,39%的消費者選擇了京東,排名第一。
日前,京東發布已與蘋果合作十年,有超1億用戶在京東選購Apple產品。近期還可以看到,京東先后與OPPO、聯想、九牧、小米、廣藥集團等簽署未來三年銷售目標,還和比亞迪等車企“牽手”合作。這些都是完善和體現產品力的動作。
價格力:超五成消費者認為價格優最香!
但正品和時效同樣影響決策
過去幾年,電商零售市場發生了一次又一次深刻的變革,線上購物體驗持續升級、新渠道迅速崛起,尤其是去年,低價策略回歸“指導”消費,加之以Z世代為首的年輕消費群體開始成為消費的主力,影響消費決策的因素變得越來越難以捉摸。
調研報告數據顯示,今年618,有52%的消費者選擇購物渠道時關注度最高的還是“價格優勢”,但不容忽視的是,“送貨時效”以及“正品保障”均以44%的票選成為并駕齊驅的兩大消費決策因素。
對于價格力的態度調研結果顯示,絕大多數消費者認為“價格優勢≠絕對低價,而是極致性價比”。此外,有49%的消費者認為自己屬于理性消費,“價格再低也不會買并不需求的產品”;還有38%的消費者表示,“自己可以買貴的,但不能買貴了”。
整體而言,豐富的“性價比好物”仍是目前消費者在產品層面更為關注的消費因素。“性價比”與“單純低價”的區別在于,在選擇上,消費者會被單純的低價吸引,但并不會為單純低價沖動下單,而是會結合商品品質以及背后對應的體驗、服務,計算性價比。
在更具價格力的平臺投票中,29%的消費者票選了京東,27%的消費者票選了拼多多,人數相差不多,可見,在價格優勢上,今年618兩個平臺得到了超五成消費者的心智認可。
服務力和體驗感
過半消費者不想因低價放棄對服務、品質的要求
從前述調研結果中,我們可以看到,服務力是決定整體購物體驗的首要因素,票選結果超過6成。
此外,從消費體驗層面得到的數據與消費決策產生的數據相互佐證:50%的消費者覺得“體驗第一,不想因為絕對低價放棄對服務和品質的要求”;只有22%的消費者對價格敏感,可以為低價犧牲一定的時效和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