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馳300CE在國內數量很少(甚至是沒有),因此我總結了外國車主的評價。
先說結論:這臺車地位很高,被稱為“偉大奔馳的黃昏”,代表著最好的奔馳從此結束。
外國人口中的最好奔馳,是指W124底盤所代表的奔馳時代,那時奔馳車意味著質量好,做工好,工藝好。特別是被當作出租車的W124 奔馳E級,大里程數無大修的案例比比皆是。
Marco Bialk,他的出租車跑了133.7萬公里,只有輕微銹蝕
久而久之,國外就傳出以下言論(坊間說法)——
W124之前的奔馳,是先按高規格造車,然后給出合理定價;
W124之后的奔馳,是先給出價格區間,然后努力壓縮成本。
此消彼長,明顯能從產品誠意上感受出不同了。雖然坊間傳聞會有失偏頗,但德國之聲欄目,以及旗下DW REV在3個月前,一年前,4年前連續發出質疑——“德國汽車質量為何不斷變差”,由此也可見消費者并非主觀臆斷。
在此觀點之下,我們暫且認為奔馳300CE是奔馳“偉大時代”中的代表作,來看看這款車有什么細節值得被發現。
外形部分
現款奔馳E級代號W214,兩者之間相差了30年,兩者之間看不出太多傳承關系。
“15-hole”意思是有15個孔的輪轂,不是螺絲孔,而是輪轂邊緣有15個通風口。因為其形狀像德國街頭的井蓋,也被稱作“gullideckel”,叫做井蓋輪轂。
這款輪轂的設計目的是降低風阻,現在電動車采用的全覆蓋輪轂與之原理相同,而周圍孔位為剎車提供散熱,當時設計它的人叫做布魯諾·薩科,“實名天才”。而如今,這種多孔輪轂的衍生產品只會出現在邁巴赫等高端車型上。
△△△△△△△△△△△
回到CE
開啟后備箱,平整度令人滿意。
內裝部分
與現款內飾相比,W124奔馳CE缺少了許多科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