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集團副總裁祖似杰在上汽智咖匯會現場發言。受訪者/圖)
在“七大技術底座”升級邁入2.0時代加速轉型的同時,上汽集團也希望進一步強化用戶為本的價值觀和加快自主品牌牽引發展。
“智能化不是炫技,智能化是給用戶真正的體驗。”上汽集團副總裁、總工程師、創新研究開發總院院長祖似杰在日前舉行的上汽集團智咖匯上對包括《中國經營報》在內的媒體記者表示,智能化本質就是把新的技術和傳統技術融合起來,而汽車智能化的最后競爭是對用戶負責。“這是智能化的本質問題,也是汽車生命體的問題。”
記者注意到,日前上汽集團發布了包括純電、混動、氫能三大整車平臺,以及電池、電驅、超混系統和智能車全棧解決方案的新一代“七大技術底座”,步入2.0時代。
但目前上汽集團并不滿足于技術實力的擴張,也期望通過流量拉近與用戶的距離。“目前汽車行業內的汽車飯圈化、技術流量化是一個過渡階段。”祖似杰表示,對于流量,傳統汽車需要向消費電子學習。“上汽集團的價值觀就是用戶為本,在這方面公司做得還不夠,做技術是由淺入深,但和用戶接觸式由深到淺,公司希望做到正流量的管理,把我們的聲音傳遞出去,把用戶的反饋更好地拿過來。”
打造“科技生命體”
借助“七大技術底座”,上汽集團正力爭科技主導權。
據上汽集團相關資料,上汽集團正在塑造從“芯片、操作系統、軟件、運動控制系統、三電系統”到對應場景的整車集成能力和創新技術優勢,打造全新“科技生命體”。
得益于上汽集團的“七大技術底座”支持,在2023年,上汽集團新能源汽車和海外銷量分別達到了112.3萬輛和120.8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銷量較2014年增長280倍,海外銷量較2014年增長13倍。
進入2024年以來,上汽集團的固態電池、智能車“中央大腦”、數字智慧底盤等最新技術,已實現量產應用。
以固態電池為例,上汽集團方面介紹,上汽全固態電池基于聚合物-無機物復合電解質技術路線,將于2026年實現量產。該款固態電池,能量密度超過400wh/kg,體積能量密度超過820wh/L,電池容量能夠超過75Ah,在安全性能、適用范圍、物料成本等方面均有優勢。
對此,上汽清陶總經理李崢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固態電池,特別是全固態電池的量產,事關科技主導權之爭。“公司目前做的大量創新,都是跟隨式的創新,通過市場規模帶來成本的優勢,形成了更大的市場占有率。從電池的迭代和材料的迭代來說,公司和國際一流企業處于同一水平線上。”
李崢進一步表示,這也是為什么業內企業都在發力全固態電池領域,這是一個新的競爭局面。“誰能夠真正先量產,誰就會占據新的主導權。”
實際上,除了爭奪科技主導權外,上汽集團還將目光瞄向了造福整個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祖似杰在采訪中表示,上汽集團和清陶能源成立聯合實驗室的最終目的在于產業化。
“上汽清陶主要的優勢在于做電池,不在于如何在車上應用。成立上汽清陶是將雙方最好的資源放進去,形成創新聯合體,上汽集團作為鏈主加快推動產業的進步,推進固態電池的量產,解決上半場里面最大的不足。”祖似杰進一步表示,現階段,是要將固態電池首先量產,但是上汽清陶也可以對外開放,供給業內其他產品,助力整個中國新能源車發展。
李崢也表示,上汽清陶中的合資雙方共同研發,取長補短,把核心技術放到公司里。“這個公司是產能的擴充并且承載了更新的下一代技術的責任。在這個基礎上,當技術成熟了以后,我們會以合資公司進一步拓展市場,然后服務于整個行業。”
不過,在祖似杰看來,目前上汽集團的汽車電動化上半場尚未結束,仍有基礎問題需要解決。“如固態電池的安全性、全面應用和成本。公司在固態電池發力要解決電動化的核心問題,智能化上會更加腳踏實地。”
用戶為本倒逼創新
事實上,除了在技術上加足馬力外,上汽集團未來還將在用戶營銷方面下功夫。
“上汽集團的價值觀就是用戶為本,但公司在這方面我認為做得還不夠。”祖似杰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公司不是提供一個技術,或者提供一個產品就行了,而是要提供用戶的解決方案。
“傳統汽車需要向消費電子學習。”祖似杰進一步表示,現在依靠互聯網用戶可以發聲,有流量傳遞。“回到用戶為本,是現在跟用戶拉近距離的最好方式。”
貼近用戶也在倒逼上汽集團持續創新。上汽集團創新研究開發總院副院長、上汽零束CEO李君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在技術底座和產品概念上,公司真正地站在用戶的角度,對于端到端的數字化體驗產品也在進行持續的創新和迭代。“要確保用戶能夠用好各種場景下的功能,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只要上汽集團牢牢抓住用戶高頻、剛需的場景,公司的創新思路還會有很多。”
祖似杰也表示,在產品供給上,上汽集團需要將自己獨特的特點展現給用戶。“一個企業要可持續發展,首先,企業的價值觀一定要正確,不正確的價值觀走不遠;其次,企業具備核心競爭力也需要兩個方面,一是核心技術,二是跟用戶的關聯和反饋。相信上汽集團一定會走到前列。”
據上汽集團方面介紹,上汽集團旗下的零束科技已經在規劃未來全棧4.0,以應對AI大模型的到來。以上汽集團旗下造車新勢力品牌智己汽車為例,今年智己汽車開始搭載全棧3.0的第一代“中央大腦”。
對此,李君在采訪中表示,全棧4.0應對未來人工智能大模型的AI技術革命,可能會對公司在智能化賽道、在殺手級的應用體驗上和成本上帶來一些顛覆式的沖擊。
合資企業進入2.0時代
隨著電動化革命的深入,自主品牌將成為上汽集團發展的牽引,同時上汽集團的對外合作也將步入2.0時代。
祖似杰說:“現在從整個車發展的趨勢來說,通過電動智能,讓整體市場的價位往下走,這是我們技術進步的表現,所以在不斷推出技術之后,公司的品牌會繼續往上走。”
據上汽集團提供的數據,目前自主品牌在上汽集團的占比已經超過55%。對此祖似杰表示,自主品牌要牽引整個上汽集團的發展。“前提就是公司的核心技術和對用戶需求的把握。上汽集團要提供更高品質的車,做全球化的公司。”
在此背景下,上汽集團打造的高端新能源品牌搭載了最先進的技術,成為上汽集團自主品牌的標桿之一。“目前為止新的技術都是在高端品牌智己上使用,而且智己汽車整個性能的表現和各方面都有優勢。”祖似杰進一步表示,智己汽車是上汽集團走出的第一步,將來隨著技術的發展,公司也會推出更高端的產品。不過,祖似杰也強調,公司更聚焦于把現在的技術更多地用在智己。“到一定的程度也會推出更往上的產品。”
另一方面,得益于自主研發技術的突破,目前上汽集團也已經開始“反向輸出”。據了解,目前上汽集團的對外合作中,講求“美美與共,各美其美”。上汽集團方面以和奧迪為例,對這一說法作了進一步闡釋:“公司和奧迪有各自的品牌,瞄準各自的用戶,共同把好的東西拿出來,上汽集團的七大技術底座很開放,希望合作方能夠使用,這對公司而言也有好處。”
在祖似杰看來,上汽集團在這一過程中,具有絕對的優勢。“公司有絕對的優勢,身處上海具有國際化視野,我們保持一種開放的態度,吸收合作方優秀的東西,同時公司也愿意貢獻自己優秀的東西。”
祖似杰進一步表示,上汽集團的“走出去”也不僅僅是出口,而是到一定規模到當地建廠,扶持當地的產業鏈。“公司能夠實現既高質量的發展,也高水平的開放,通過上汽奧迪合作讓上汽集團的合資企業進入2.0時代,是真正平等的共同發展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