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近日公布,2025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報考人數為388萬,較去年減少50萬人,首次跌破400萬人。而根據統計,2025屆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達1222萬人,同比增加43萬人。其實,今年的考研報名人數并非第一年下降,2024年考研報名人數首次打破了自2016年以來的“八連升”態勢,較上年減少了36萬人。
要不要考研,對于眾多應屆本科畢業生和有深造需求的在職人士來說,是一道現實選擇題。
“考研熱”降溫,無奈之選還是理性回歸
考研報名前的一個月,江蘇理工學院環境設計專業大四學生潘彬彬決定放棄備考。在內耗中掙扎數月后,她第一次感到輕松和解脫。
“暑假時我報名了考研特訓班,可誰知越學壓力越大??粗渌瑢W做題正確率比我高,我開始整夜睡不著……”眾多的競爭者,讓在本科成績一直處于班級前列的潘彬彬開始產生自我懷疑。“找到工作的同學都勸我放棄考研,理由是就算考上了就業處境也不見得會好,倒不如現在先找個工作,積累經驗。于是,我放棄了考研。”
潘彬彬所在的班級共25人,在距離碩士招生考試不到1個月的節點上,依舊堅持備考的僅剩5人,大多數都選擇了考公或者去企業。班級學習委員溫梁玉目前在常州米亞裝飾有限公司做設計師助理,她是一名堅定的“工作派”。“和我同批進公司的有本科也有碩士,但工作中遇到實際問題大家往往都束手無策。反觀比我們先進公司一年多的兩位高職畢業生,我們常常要向他們請教。”
考研還是工作,儼然成為一場“性價比”之爭。在今年省內一家“雙一流”高校秋招現場,一名求職畢業生告訴記者,據他觀察,一些企業只想要月薪5000元的本科生,而不是期待月入過萬的研究生。同一崗位競爭,研究生可能僅在每月基本工資上比本科生多出幾百元。或許研究生日后在崗位晉升上會更通暢,但相比讀研付出的時間、精力、金錢等,“性價比”并不是很高。
對此,也有人持不同意見。省內一高校老師以徐州市教育局直屬學校的2024畢業生招聘要求為例,說:“一共公開招聘121人,其中116個崗位明確要求碩士研究生學歷。可見學歷是‘敲門磚’的現象仍存在,如果連工作門檻都跨不過,更別提積累工作經驗了。”
“一些學生將考研視為就業‘避風港’,一旦就業行情不好就‘調轉船頭’說考研不值,這實際上是不對的。是否真正喜歡這一領域,有沒有甘坐‘冷板凳’的耐心等才是學生真正要思考的問題,而這些問題的答案也決定了未來之路是否能走得遠、走得穩。”在南京工業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蔣剛看來,讀研的“含金量”高低關鍵取決于學生能否在研究生階段,提升專業素養、實踐創新能力等,這些和報考院校、專業,以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等因素都密切相關。
“讀研確實要付出一定的沉沒成本。目前而言,絕大多數學生選擇就業,少部分學生選擇讀研是很正常的事。”江蘇師范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榮良策教授表示,考研熱“降溫”說明學生心態變得更加務實、更加理性。
報名少≠難度低,前路選擇應追隨本心
考研報名人數連降兩年,不少人開始關心考研的難度會降低嗎?“以往年的經驗來看,一些人雖然報名了,但最終并不一定會來考試,擠出這些‘水分’后,留下來的才是真心想考研、做學術的那批人。”榮良策分析,2024年考研報名人數比2023年減少36萬人,招生人數增加了10萬人,理論上考生應該更容易“上岸”了,但觀察這兩年的研考國家線,絕大多數專業的分數線維持不變或者提高了。“由此可見,短期內考研難度并不會降低。”
業內人士表示,研究生報考人數的減少是一個總體數據,還需要區分看待。“就業市場需求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選擇。比如,臨床醫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等應用型專業市場需求度高、經濟回報率高,對人才的要求也比較高,這兩年的考研熱度不減,報考難度依然不小。”
今年9月,已經完成預報名的南京郵電大學英語專業學生沈芊在糾結之后,決定放棄考研的最終確認,轉而找工作。“我曾和一位學姐進行交流,才知道‘上岸’似乎并沒有想象中那么‘閃亮’,也面臨著找工作的困惑。仔細想想,過于學術的生活或許并非我想要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研究生報考人數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在職人員。從2016年起,在職人員攻讀碩士專業學位取消全國聯考,轉而以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形式納入國家招生計劃和全國碩士研究生統一入學考試管理。不少人將其視作此前考研報名人數“八連升”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隨著近幾年研究生的錄取分數“水漲船高”,一些在職人員在考研報名時“望而卻步”了。有著10年媒體工作經驗的小韓在連續2年考研失敗后,理性評估了一下自己有沒有足夠時間同時應對備考和工作,選擇暫時放棄。
“宿舍其他人考研,所以我也考研;去年報考的人少,所以我也來報名試試……對于學生來說,跟風考研、投機考研等都是不可取的,我們更希望學生可以追隨本心,按需讀研。”江南大學就業指導中心主任孔麗丹告訴記者,“從本科生進校開始,我們就會強調職業生涯教育和職業生涯規劃,讓同學們多從‘象牙塔’中走到‘生產線’,了解用人單位的需求。相信對社會大環境有了一定了解后,學生的選擇也相對更加理性。畢竟,考研不是通往未來生活的獨木橋。”
與其“苦求上岸”,不如“卷”就業技能
采訪中,不少學生表示,隨著就業市場對人才需求變化、研究生擴招等,單純“卷學歷”的老路越來越走不通了。
記者梳理時發現,目前部分城市重點產業緊缺人才目錄中,本科生的人才缺口超過研究生。例如《無錫市2024年度重點產業緊缺人才需求目錄》中提到,重點產業緊缺人才本科學歷層次占比為58.9%,研究生為34.25%??梢?,與其考研“苦求上岸”,不如根據自身實際“卷技能”,保持學習的狀態,不斷調整自我與就業市場接軌。
12月3日,在南京市退役軍人特色培訓班自媒體短視頻創作的開班儀式上,記者見到了大學生退役士兵霍勝。2021年,霍勝和班上的大部分同學一樣參加了研究生考試,無奈落榜。2022年從南京財經大學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畢業后,他選擇參軍入伍。今年9月,退役后霍勝再次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
“如果研究生考和本科一樣的專業,總感覺自己專業知識還學得不扎實。于是又考慮報考擅長的體育專業研究生,了解后卻發現體育老師招聘人數不多,且對本科專業有要求。”因此,霍勝今年放棄考研,轉而開始學習與自身專業相關的自媒體。“技多不壓身,培訓中有直播實訓、無人機操作和AI視頻制作等,讓我有了更多嘗試的機會,也提升了我的職業競爭力。”
“今年4月,我放棄了研究生考試,開始為找工作做準備,更好地豐富自己的簡歷。”下定決心后,鹽城工學院機械電子工程專業大四學生王紅兵一頭“扎”進了科創競賽。在競賽中,他意識到工程思維與實踐對于工科學生的重要性,也更加確定自己并不喜歡單純的實驗室環境,而是更喜歡動手操作?;谶@些項目經驗和比賽、實習經歷,王紅兵在求職面試中脫穎而出,如今他已經收獲一家心儀機械企業的Offer。
“對于很多學生而言,考研的終極目標是找一份好工作,這也倒逼高校加快推進研究生教育的改革。研究生教育不應僅僅追求數量的擴張,更應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要主動與就業市場對接。讓學生真正習得本領和技能,才能從根本上避免學歷貶值和就業難問題。”蔣剛表示。
“就業市場受全球經濟波動的直接影響。隨著數字技術影響百業、人工智能有更多應用場景,人們的知識體系需要不斷更新。”江蘇省終身教育研究會理事長崔新有告訴記者,本科生在選擇考研或者直接就業時,既要調整好心態,找準自己的定位,也要培養自己終身學習的能力。
崔新有建議,研究生招生過程中,也應該適度增加高校的專業碩士點和招生人數,推動人才供需精準對接,“給予在職工作者更多的學習機會和更寬松的學習環境,以適應產業發展對人才需求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