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大賣之后,我們一直在思考:
1)造車是一項長期事業,雷軍也說量產到40-50萬臺才有扭虧的可能(并強調當前純電車企均未盈利),這意味著造車真的是“與時間做朋友”的長期工作,一時的大賣固然值得慶祝,不過這也只是萬里長征第一步;
2)雖然當前造車業務最為耀眼,連續霸屏社交媒體,智能手機仍然是其核心的核心這是毋庸置疑的,該業務能否伴隨小米汽車走向成功對企業經營的穩定性至關重要,我們也知道手機業務的內卷程度非常之高,國內廠商多是“磨刀霍霍向小米”,這能否支撐小米造車最終的盈利呢?
帶著這些問題,我們認真審視了2024年Q1的財報,本文核心觀點:其一,小米手機受大環境與競爭格局影響巨大,某種程度上行業高景氣度成就了此前的高端化策略,而近兩年在經營方面相對保守,實現保利潤的經營目的;
其二,短期內小米手機是可以為造車業務提供穩定后方的,高毛利率也儲備了更多的騰挪空間,我們對此是比較樂觀的;
其三,好業務好企業不一定就有好股價,在資本市場投資者還是要謹慎為主。
手機業務:利潤優先
由于造車周期較長,在集團層面小米可持續發展的重擔就落在了手機業務身上。在內需不振,行業競爭加劇等因素下(如華為,榮耀的快速增長),該業務在相當一段時間承擔了極大壓力,因此有觀點認為當基石業務收益搖擺時上馬造車業務,在損益表上就會出現”小馬拉大車“,甚至“大車”有拖垮“小馬”的風險,這在商業史也并不罕見。
那么當前小米手機業務究竟處于怎樣的狀況呢?
2024年Q1,小米總營收為755億元,同比增長27%,其中手機業務達到465億元,同比增長32.9%,當期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達4060萬臺,同比增長33.7%。
業內最為關注的ASP(單部手機售價)為1144.7元,本季度手機業務毛利率達到14.8%,上年同期則為11.2%。
從數據上看,小米智能手機業務基本實現了“量價齊飛”,毛利率和銷量雙雙增長。
只是我們要分清楚,哪些結果是“大勢使然”,又有哪些是“經營之道”,這是評判企業競爭優勢的基礎。
PPI(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是衡量行業景氣度的重要指標,市場也往往以商品出廠價格高低起伏判斷產品供需關系。
在過去幾年,小米手機一直在進行高端化戰略,此前也有許多朋友認為手機業ASP整體的回升主要應歸因于廠商的創新,如在拍照,待機,耐用性等方面紛紛發力,提高了產品的品質感,價格自然上漲。
我們當然不否認上述原因,畢竟創新乃是商業的第一驅動力。只是從更為宏觀視角看,產品價格帶的上揚又與行業景氣度密切相關:消費者愿意為產品支付更高的溢價。
上圖中小米手機的ASP與行業PPI同比變動保持高度一致,在一個產業蓬勃發展的周期內,如需求旺盛,換機潮以及智能手機的下沉市場普及與高滲透,行業高景氣度的環境給企業創新提供了溫床。
2022年之后,我國內需處于被抑制階段,歐洲東南亞也通過加息抗通脹抑制需求,這就使得行業的景氣發生了180度的逆轉,PPI急轉直下,企業為去庫存保現金流,亦要降低ASP甩賣商品。此時小米的手機業務是承擔相當大壓力的,ASP開始觸頂回落。
2024年Q1,PPI出現了小幅回彈,與此同時小米手機ASP環比亦得到較大改善,且ASP上揚力度要遠大于PPI,這就需要考量高端化戰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