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馬再次走上風口浪尖。車fans創始人孫少軍近日在微博上透露,寶馬決定給4S店開出多項大幅度補貼減免政策,包括3%價格折讓(可提前支付)、逾期付款違約金年利率降至2.5%、滯港車輛倉儲費降低50%(追溯至2024年1月1日)。
截至發稿,寶馬暫未公開回應上述消息。業內人士猜測,寶馬此舉或與保時捷中國經銷商集體“造反”事件有關。
寶馬被保時捷事件嚇到了嗎?近日,保時捷中國經銷商集體“造反”和“抗議”一事在網絡上發酵。事件起因是,由于保時捷銷量大跌,純電車銷量又不理想,大量經銷商虧本賣車。此時,保時捷中國為了完成銷售任務,還要求經銷商壓庫,致使雙方矛盾激化。
保時捷中國回應稱,保時捷中國和全體授權經銷商始終保持長期、互信的常態對話機制。
與保時捷不同的是,還沒等經銷商“造反”,寶馬不僅讓利了,終端產品的價格或也降了。在社交媒體平臺,有消費者稱,指導價35.39萬元的寶馬i3 35L,如今裸車只要約18.96萬元。記者向北京一家寶馬4S店電話核實,對方表示,地區經銷商不同,汽車售賣價格也會有差異。
也有消息稱,每年5月和6月,寶馬都會上演變相降價的戲碼。有消費者在社交媒體平臺透露,去年6月,寶馬也向所有國內經銷商發放50億元的補貼,主要用于應對當年整個車市的下滑。
值得一提的是,寶馬此前曾公開表示,不會參與“價格戰”。寶馬集團首席執行官齊普策(Oliver Zipse)曾表示:“我們沒有興趣通過降低價格來獲得市場份額,這不是我們的策略。”
在降價方面,不只是寶馬,其他大牌豪車也坐不住了——奧迪、奔馳也有降價的消息傳出。
據乘聯會統計,今年4月以來,已有超40家車企、共128個車系進行降價或優惠調整。據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介紹,今年第一季度,國內車市降價車型數量已超過2023年全年的六成,降價車型主要是純電動和插混等新能源車,燃油車降價的很少。除了直接降價外,還有超過12家汽車企業通過新款車增配減價、置換津貼等形式變相降價。
降價或也難救大牌高端車的銷量。今年4月,寶馬i3銷量為4489輛,今年以來月銷量平均在4000輛左右徘徊,但2月跌下了3000輛。奧迪Q4 e-tron今年以來月銷量徘徊在1000多輛左右,奔馳EQE今年以來的月銷量曲線則徘徊在幾百輛區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