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平板電腦在喬布斯的構想下誕生。在當時數碼媒體幾乎空前一致的“大號 iPhone”嘲笑聲中,iPad 憑借大屏和手機交互的優勢,在手機與 PC 之間開辟出了一塊全新的戰場。憑借 iOS(后改為 iPadOS)的獨特應用生態,蘋果用其獨特的生態號召力為 iPad 創建了一套完整的應用場景,也在數碼愛好者群里留下了一句佳話——平板電腦只有兩種選擇:iPad 和其他。
圖片來源:雷科技
2024 年底發布、搭載了 HarmonyOS NEXT 的華為 MatePad Pro,能打破這個有蘋果布下的困局嗎?為了一探究竟,小雷決定用 MatePad Pro 換掉自己的 iPad Pro,看看 HarmonyOS NEXT 加持的 MatePad Pro,到底能不能挑戰 iPad?
更大屏幕,大有不同
因小雷平時用的就是 12.9 英寸的 iPad Pro,所以在拿到 MatePad Pro 之前,并未對這個 13.2 英寸的有過多的驚訝——不就是把平板做成筆記本電腦嗎?但因為 MatePad Pro 采用的是 3:2 的屏幕比例,比 iPad 的屏幕更加細長,因此在觀感上,MatePad Pro 確實比一般的筆記本電腦要大上一圈。
圖片來源:雷科技
說到屏幕,MatePad Pro 采用了一塊 2880×1920(2.8K)144Hz 柔性 OLED 屏幕,支持全鏈路 HDR Vivid,且 deltaE 小于 1,觀感相當出色。可能有人覺得“不就是個 HDR 嗎?現在誰沒有?”。確實,在 10 位色深普及之前,HDR 就已經是旗艦產品的準入門檻之一,但這里有一個誤區:很多設備只在軟件或硬件層面,或某些特殊場景下支持 HDR。
舉個例子:你正在用非全鏈路 HDR 的設備看 HDR 電影,HDR 效果能正確激活。但此時你收到了一條微信,而通知的氣泡并不支持 HDR,這就導致你的畫面會忽明忽暗,色彩空間也會錯誤映射。但華為 MatePad Pro 支持了全鏈路 HDR Vivid,不存在這個問題。
說回屏幕。此次發布的 MatePad Pro 提供了兩種不同的屏幕規格:常規版(亮面)和柔光版(霧面)。其實用霧面來形容 MatePad Pro 柔光版的屏幕并不準確,因為大多數霧面是用納米涂層或抗反射膜來實現炫光效果的,涂層或膜會因為日常磨損而脫落。
圖片來源:雷科技
但 MatePad Pro 的柔光屏是通過納米化學蝕刻的,這樣的防眩光表面既不會脫落,同時也能擁有前者難以實現的、極為細膩的觸感,以及在戶外太陽下的高可閱讀性,絕非一般的磨砂膜和類紙膜可以比擬。同時,因柔光屏表面顆粒非常精密,在看視頻時也不會讓屏幕變得“大果粒”。
圖片來源:雷科技
配合華為 M-Pencil(第三代),MatePad Pro 的柔光屏也有著非常不錯的書寫體驗,“紙面阻力”還原到位。但另一方面,柔光屏對 M-Pencil 筆尖的磨損會比非柔光屏版本更嚴重。但取舍之下,小雷認為這個 600 元的柔光屏還是值得選配的。
星閃鍵盤體驗超越蘋果妙控
如果說 MatePad Pro 的柔光屏和 M-Pencil 可以和iPad Pro 平起平坐,那 MatePad Pro 的鍵盤,在我看來完全對得上“遙遙領先”這四個字。
剛剛提到,小雷過去使用的是 12.9 英寸 iPad Pro。為了配合某些不支持觸控的網頁,小雷還給 iPad 配了一個秒控鍵盤。但根據我多年在大巴、火車、飛機上趕稿子的經驗,iPad 這套妙控鍵盤有幾個比較明顯的問題。
首先,妙控鍵盤的“支架”和“鍵盤”共存的,想用支架就必須把鍵盤翻出來。但對寸土寸金的飛機、火車小桌板來說,鍵盤的存在會占據吃飯時放餐盤的位置。另外,為了不讓 iPad 失去平衡向后翻到,妙控鍵盤必須限制平板的俯仰角度,這也導致在飛機上趕稿子需要將手蜷縮起來。
但 MatePad Pro 的分體式鍵盤方案就沒有這個問題。
圖片來源:雷科技
在星閃技術的加持下,MatePad Pro 的鍵盤是一個擁有電池的無線獨立設備:平板和鍵盤吸附時,平板下方的供電線圈會給鍵盤連接處的受電線圈充電;兩者分離時,鍵盤會利用內置的電池,以星閃協議與平板保持連接。
這也為 MatePad Pro 帶來了更豐富的適用場景:在會議室、辦公室等“大場景”下,我可以把 MatePad Pro 當普通的筆記本電腦來用。而在飛機、高鐵等小空間里,我可以把平板用大角度支撐在小桌板上,把鍵盤直接放在腿上使用。寫完稿子想用平板看視頻?只要斷開星閃連接,把鍵盤塞到儲物格就行。這種分體式設計,在我看來值得 iPad 或其他所有平板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