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旗下合資品牌光華褪去,上汽集團也不可避免地陷入了轉型的低谷期。
從2018年年銷登頂705.2萬輛之后,上汽便開始出現下滑態勢,至2023年已回落至約2013年的水平,年銷為502.1萬輛。
不過好在,其自主品牌的銷量份額上也有了結構上的明顯改善。數據顯示,2023年集團總銷量中,上汽自主品牌占比為55.3%,較2014年增長18個百分點。
然而,從銷量端的表現也不難看出,面對如今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大勢所趨,上汽集團雖早已布局,但仍需尋找出一條現階段行之有效的破局之路。
十年時間,上汽搞出了什么?
2026年,全固態電池量產、電驅總成功率密度4.4kW/kg、混動驅動系統的熱效率提升到46%、融合整車運動集成控制(VMC)技術的線控底盤系統,將分階段投入量產應用……
顯然,這一次上汽將轉型的希望寄托在了技術之上。
日前,繼官宣上汽奧迪深化合作后,上汽集團又發布了面向“新汽車”的新一代技術底座,包括固態電池、能量閉環、高效動力總成、智能底盤、全棧軟件架構、全新電子架構等創新技術突破和量產應用,這“七大技術底座”全面升級進入2.0時代。
有意思的是,在活動現場,有一位上汽方面人士感嘆道:“十年時間過去了,也到了該展示的時候了,要不外邊都以為我們什么都沒干。”
“十年以來,上汽集團累計研發投入近1500億元,累計有效專利超過26000項。”上汽集團副總裁、總工程師祖似杰的這番話,似乎也印證了上汽這次的確準備搞一波“大事情”。
那么,以十年為期,上汽到底搞出了什么技術?
在上汽看來,當前的汽車產業正在經歷深度的變革,市場需要的汽車不再僅僅是一輛汽車,更是一個具備“自學習、自成長、自進化”能力的智能科技產品。據上汽集團副總裁、總工程師祖似杰介紹,今年以來,固態電池、智能車“中央大腦”、數字智慧底盤等最新技術,已實現量產應用,將助推上汽“七大技術底座”全面升級。
首先,在整車架構方面,星云(純電)、珠峰(混動)以及星河(氫燃料)三大整車平臺都有不同程度提升:
●“星云”純電專屬系列化平臺實現了更大范圍車型梯度的覆蓋。其“一度電續駛里程”挑戰,成功實現了12公里目標,比現有水平提升超過30%。
●“珠峰”機電一體化整車架構實現了從“油混”到“電混”的產品全覆蓋,同時還實現了高水平低排放,其最高油電轉化效率超過3.75kWh/L。
●“星河”電氫一體化整車架構聚焦氫燃料電池乘用車,首創增程型氫燃料電池乘用車架構,實現真正的“零碳零排放”,進一步加快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的推廣和普及。
其次,在三電系統方面,上汽堅定了其固態電池的技術路線。2026年,上汽全固態電池將實現交付量產,并完成樣車測試,能量密度超過400Wh/kg,是傳統動力電池的一倍以上;2027年,搭載全固態電池的智己新車將實現量產,并正式交付用戶。
另外,在動力總成方面,據上汽方面介紹,聚焦模塊化、集成化、專屬化的DMH超級混動技術,未來新一代“藍芯”的總成效率將進一步提升10%。其中,混動專屬發動機熱效率突破46%,混動變速箱采用全新構型的“雙同軸方案”,并且能夠更精確實現熱能、化學能、電能、機械能的轉換。
值得一提的是,當被問到上汽的混動技術,在當下的業界競爭中有何優勢時,上汽集團創新研究開發總院副院長、捷能汽車公司總經理仇杰向鈦媒體App表示:“上汽是首家在歐洲實現碳排放低于100克/公里的中國車企,珠峰架構產品也將滿足歐7排放。”
在仇杰看來,上汽的DMH插混百公里2.8升的油耗,也足以證明整個系統的競爭力。對此,祖似杰也補充道:“我們認為真正好的插混系統,是從根源上按照軟件定義汽車設計出來的。未來,上汽的插混系統既要舒適,又要省油,還要能滿足動力性在不同場景的要求。”
而全新“綠芯”電驅總成,經過技術迭代后的NPC軸, 應用獨創的網格式油冷技術,并采用鎂鋁合金殼體極致輕量化設計,總成重量86kg,電機有效功率密度超過9.5kw/kg,高于國家7kw/kg的2035規劃目標,總成功率密度提升至4.4kW/kg,領先行業平均水平至少40%。
最后,在整車智能化解決方案方面,上汽零束科技已明確了智能車云管端全棧架構的路線圖:
●零束銀河智能車全棧解決方案1.0實現了“域集中”模式,主要攻克L2++智能駕駛、智能座艙和OTA技術。
●而全棧3.0則邁向“中央集中式+區域控制”模式,全面支持大模型端側應用,重點攻克成本控制和L3級自動駕駛技術。
●展望未來,零束的全棧4.0解決方案將聚焦類智能人架構、AI大模型和AI OS技術,支持L4/L5級自動駕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