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完全誤讀了商業環境,沒有采需要做的事情。”履職5年的日產汽車首席執行官內田誠(Makoto Uchida)仍在被外界質疑在其領導下,日產發展戰略的合理性。
今年10月,內田誠在與日產汽車管理團隊的在線會議上透露了公司業務下滑的“困境”,并稱這些困境可能導致公司需要削減工作崗位和產量來渡過難關。
日產汽車CEO內田誠 路透社
東海東京情報實驗室高級分析師杉浦誠二(Seiji Sugiura)表示,分析師們一年多來一直在質疑日產發展戰略是否合理,“當我們問‘你們在美國和中國會沒事嗎’以及‘缺乏混合動力汽車怎么辦’的時候,他們會回答‘沒事沒事’。”
但據路透社報道,當三位知情人士談及內田誠在報告不斷惡化的財務狀況時,他們明確提到,這位CEO將主要下滑原因歸咎于北美和中國的銷售和盈利能力疲軟。
這或許意味著,內田誠清楚日產目前在市場中面臨的困境,但他卻似乎不打算進行任何戰略方向上的調整。
危急時刻
如果面對兩年前在中國市場開始的下滑,內田誠還能夠游刃有余地說是因為中國市場的變革導致整體日系品牌承壓,那么如今日產財務狀況,則更加說明了這家公司所處的危機境遇。
相較于一年內經歷滑鐵盧,并在CEO辭職后試圖自我救贖的Stellantis,身為“日系三強”之一的的日產目前遭遇的狀況,可能更加嚴峻。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至少有兩名未透露姓名的日產高管證實,該品牌正在尋找新的投資者。其中一位高管表示:“我們還有12到14個月的時間生存下去。我們需要日本和美國來保障現金流。”
業績數據顯示,日產2024上半財年(4月至9月)凈營收同比降低1.3%至5.98萬億日元(約2895.5億元人民幣);營業利潤同比大跌90.2%至329.08億日元(約15.9億元人民幣),營業利潤率從去年同期的5.6%降至僅0.5%;凈利潤同比大降93.5%至192.23億日元(約9.3億元人民幣)。
其中,表現最為拉胯的是今年第二財季(7月至9月),其凈營收為2.99萬億日元(約1447.7億元人民幣),低于去年同期的3.15萬億日元(約1525.2億元人民幣);營業利潤為319億日元(約15.4億元人民幣),低于市場平均預期的650億日元(約31.4億元人民幣),更遠低于去年同期的2081億日元(約100.7億元人民幣),同比降幅高達85%;營業利潤率從去年同期的6.6%降至1.1%;凈虧損為93億日元(約4.5億元人民幣),而去年同期凈利潤為1907億日元(約92.3億元人民幣)。
日產宣布裁員信息 央視新聞截圖
為此,日產在11月底宣布將全球裁員9000人,并削減20%的產能,還將向聯盟伙伴出售三菱汽車的最多10%的股份。
在破產傳言下,輿論中也流出本田可能收購日產的消息,盡管日產并未對此事置評,但種種跡象表明,日產或許已經到了自1999年以來最危急的時刻。
而導致這一切的原因,則要追溯到內田誠在4年前為日產制定的戰略轉型計劃。
內田誠的初心與實踐
2020年5月,當日產在位于日本橫濱的總部召開2019年財報發布會之際,剛剛履新半年的內田誠宣布了一份為期四年的企業轉型計劃“Nissan NEXT”。
日產汽車官網
彼時,剛剛因為前任聯盟CEO卡洛斯·戈恩(Carlos Ghosn)的被捕而分崩離析的雷諾-日產-三菱聯盟,剛剛確立了全新的商業合作模式,以圖重振旗鼓,而日產的企業轉型計劃則是在這一背景下發布。
內田誠在會上表示,“日產汽車歷來的核心就是技術,日產汽車將繼續追求這樣的原則與精神。日產汽車要集中所有資源,讓車型展現出魅力和競爭力,讓品牌價值得以擴大與發展。”
他還在發布會上表示,日產汽車將積極利用聯盟的能力和資源,建立起“撐起一片天空的支柱”。其中除了對產品線的整理和新產品的推出外,在新能源汽車產品和自動駕駛輔助系統上的發力以及二者在產品上的整合將成為日產汽車在新時代的名片。
在此之外,日產的四年期計劃還提到了十分重要的一點——降本增效。該計劃主要集中在成本合理化與業務優化兩個方面。
其中,在成本合理化方面,日產主要聚焦于削減不盈利業務、過剩設施并提高效率。在業務優化上,日產汽車將聚焦在優先考慮核心市場和核心產品上。
簡單來說,就是在降本增效的前提下,將“技術日產”的標簽重新打向日產當時面向的主銷市場。
然而,4年后再來回望內田誠戰略推進所取得的成果,恐怕并沒有當初他構想中一般美好。
值得肯定的是,在降本增效上,與20多年前拯救日產的戈恩類似,內田誠的手段十分激進,并履行了其計劃中的大部分諾言。
諸如產品及品牌方面,他把日產全球品牌數量從69個降至55個左右,減少了20%,同時將產品生命周期平均縮短至四年以下;退出韓國市場;把原有品牌縮減至合適的規模,聚焦在四個主要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