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不會取代人類,但會用AI的人將取代不會用AI的人。
2022年11月30日,OpenAI發布ChatGPT,生成式AI的巨浪來襲。上周,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應用發展報告(2024)》顯示,截至2024年7月,能為公眾提供服務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大模型已達190多個;截至2024年6月,我國生成式人工智能產品的用戶規模達2.3億人。
一場技術浪潮,讓AI變得和每個人越來越相關:從積極的角度看,它會讓生活更加智能、便捷,同時也改變著我們的行為,甚至思考方式。在生成式AI日漸普及的當下,我們借助2024年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的契機,和幾位AI科研一線的專家聊了聊。與兩年前相比,當我們積累了更多實踐經驗后再談“AI焦慮”,其中更多了一份理智的平和,也多了一份謹慎,在了解它之后,開始正視它、掌控它。
讓知識變“小”,世界變“大”
AI已經開始觸及孩子。11月21日,在2024年世界互聯網大會未成年人網絡保護論壇上,數字人“益小青”發布《第六次中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調查報告(簡版)》(下稱“報告”)。報告顯示,近九成未成年網民聽說過AI技術,42.4%的未成年網民表示對此非常感興趣,有19%的未成年網民表示自己使用過生成式AI。
早在ChatGPT問世之初,是否應該讓生成式AI進校園就曾掀起過討論,作弊、抄襲等學術不端問題是關注焦點。兩年來,經過生成式AI“洗禮”的專家和學生,對新技術的好壞不再僅停留在書面上。
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所長、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戰略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劉剛已經將生成式AI應用于日常工作,用于整理演講大綱、搜集課堂講義資料等。他的很多學生也開始使用AI輔助日常科研。劉剛認為,從小學生到研究生都應該嘗試使用生成式AI,因為在人智協同時代,人與機器之間的差異恰恰為創新提供了可能。
“機器給出的答案與人類思考后得出的答案不太一樣,這種差異,很有可能就是創新的起點。”他表示。在他的課題組中,AI技術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研究方法,提高了研究檔次,提升了每個人認識世界的能力。
“AI相當于一個科研助手,輔助著我們去思考,讓我們看到一個更加全面的世界。”他表示,“借助AI技術,我們的研究不僅能立足當下,更能放眼未來。”
對于學生應如何正確使用生成式AI,劉剛表示,生成式AI對已有知識做出系統性總結,學生應該在這一基礎上繼續探究,向前邁進,而不是簡單照搬。
中南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劉輝同樣鼓勵學生使用AI技術。作為人工智能、機器人、大數據與交通交叉研究專家,他認為生成式AI能夠把知識的“海洋”凝縮成“一池水”,幫助我們快速理清知識架構,節約時間成本。
“至于如何利用‘池中水’,關鍵在于‘捕魚人’自己。”劉輝用比喻解釋學生應如何運用生成式AI,“如果沒有生成式AI,學生就得在‘海洋’里‘捕魚’,困難要多得多。”
對于生成式AI可能引發的學術不端問題,劉輝告誡說,技術只是工具,我們要做的,是善用技術。
“如何利用好生成式AI這個工具,取決于人,取決于人的思維。”他說,“我們應該讓技術為我們所用。”
AI取代人類?用“魔法”打敗“魔法”
劉剛認為,歷史經驗表明,工業革命發生在哪個國家,哪個國家使用了推動工業革命發展的原生應用,哪個國家就會變得強大。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或將為經濟社會帶來重大變化。2023年9月,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在瑞士公布了《2023年全球創新指數》,世界排名前五的科技集群中,中國占據了3位,分別是排名第二的深圳-香港-廣州,排名第四的北京,和排名第五的上海-蘇州。
引領中國科技創新的重要引擎,正是人工智能。
然而,新事物的到來總伴隨著焦慮。劉剛表示,人們對AI的焦慮可能并非來自對失業的擔憂,因為科技進步往往會創造更多就業,而不是相反;人們真正焦慮的,更可能是因為缺乏必要的AI技能。
“在AI時代,人們發現過去掌握的技能逐漸失效,而新技術尚未掌握,由此產生焦慮。”劉剛分析說。
應對這種焦慮的方法,就是去主動學習和使用新技術,而不是躲避。劉剛打了一個比方:隨著時代的變化,就像我們過去需要重新學習“說話”(學外語)、“寫字”(電腦打字)和“走路”(開車)一樣。
“面對AI也是一樣,只有掌握了AI技能,才能趕上這個時代。”他說。
采訪過程中,專家們對生成式AI展現出開放而審慎的態度,幾乎看不到懼怕和焦慮,這源于他們對生成式AI的了解,這種了解讓他們更加清楚地認識到人類獨有的特質,而這些特質正是AI目前暫時無法取代的,是我們打敗AI“魔法”的“魔法”。
對于生成式AI可能給就業造成的負面影響,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所高級業務主管呼娜英認為,除了要做好準備提升AI技能,適應新技術外,更要培養難以替代的人類特質,如創造力、同理心和批判思維。
劉輝也強調,AI雖然在教育和科研工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人的精神價值始終是不可替代的。
"我們不能排斥,而是要順應趨勢,積極擁抱AI帶來的變革。"他說,"但也要明白,AI作為一種技術手段,無法替代人的精神本質。"
人與AI的“最優值”:在路上,不在終點
英國物理學家戴維·多伊奇說:“問題是不可避免的,因為知識與完備狀態之間永遠隔著無窮的距離。有些問題很困難,但把困難的問題和不能解決的問題混為一談是錯誤的。問題是可以解決的,而且每一種特定的惡都是一個可以解決的問題。”
AI也是如此。新技術與完備狀態之間隔著無窮的距離,我們應該如何解決AI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
對此,呼娜英強調了產業組織的作用。她建議,產業組織應該積極發揮技術研究和治理協同的優勢,通過建立治理框架、制定標準規則提升AI能力建設。同時,她認為企業和研究機構應重視AI技術應用的安全性,建立相應的道德標準和監管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