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落地各行各業,已成為推動數字化轉型的催化劑。
以電力領域而言,在傳統模式之下,電力公司保障日常民生和工業用電的成本巨大。如配電網絡發生故障時,往往需要2名工作人員登高修繕,停電影響范圍大、恢復供電時間長,維護成本高。5G無線接入后,5G RedCap(輕量級5G)和柱上開關的配合可以迅速隔離電路,并支持遠程操控恢復供電。
時代周報記者了解到,基于5G能即時傳輸大量數據的優勢,國網浙江省電力有限公司在配套資產投入、網絡建設、運維方面的成本預計可減少約15億元。
作為國民經濟的先導性、引領性產業,5G被寫入了“十四五”規劃中,“加快 5G 網絡規模化部署,用戶普及率提高到56%,推廣升級千兆光纖網絡”。全國各地出臺政策文件,鼓勵發展5G,全力擁抱5G推廣及應用,浙江也是其中之一。
近日,時代周報記者受邀參與工信部組織的“新型工業化媒體調研行”,走入浙江,調研浙江發展5G產業的鮮活案例。近年,工信部開展5G商用、實施“5G+工業互聯網”512工程,推動“5G+工業互聯網”邁向高質量、規模化發展新階段,持續強化“5G+工業互聯網”在新型工業化全局中的基礎支撐作用。
在浙江,5G與工業互聯網加快融合,賦能浙江新型工業化不斷取得新成效。在推動制造業轉型、開辟市場空間等方面,5G正孕育更多新可能。5G賦能千行百業要滿足多個必要條件——既要求前端的5G基礎設施、技術等具備可靠性,又要求中間層的技術與場景耦合具備高度適配性,還要求最終落地場景具備實踐性。
在浙江,5G如何大施拳腳?
5G錨定特色產業
雖陸域面積較小,但浙江的產業結構多元。因農業與紡織業發達,浙江素有“魚米之鄉”和“衣被天下”之稱;隨著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優化,浙江的“電商經濟”“港口經濟”也聲名遠揚。
為發揮5G牽引作用,增強5G網絡的場景服務能力,浙江通過“5G+”模式,以5G技術為錨點,率先落地于特色產業中,繼而帶動其他產業開展5G應用融合創新。
茶葉是浙江最具優勢的特色農業主導產業之一,也是浙江傳統的富民產業。浙江全省有72個產茶縣、180多萬名茶農。2023年,浙江全省的茶葉總產量20.2萬噸,總產值287.1億元。
位于湖州市的安吉縣以白茶聞名,當地通過5G、物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實現了白茶從種植到銷售環節的信息化、智能化管理。基于安吉縣的數字化改革,負責運輸白茶的物流公司通過5G、AI技術協同,對白茶的運輸進行了有效的實時監控。
在安吉縣余村的“5G物聯網+余村溪泉魚”項目內,占地23畝、7200平方米的智能溫室大棚用上了智慧精養系統。通過5G物聯網傳感器設備,滿足了整個池的自動監測和水質凈化、自動投喂及排污、物理過濾、生態修復等,養殖戶足不出戶便可以了解和控制魚塘狀態。
港口經濟方面,作為國內重要的交通綜合樞紐,寧波舟山港是全球唯一擁有雙“千萬箱級”單體集裝箱碼頭的港口。隨著5G的應用,寧波舟山港在保持大體量的同時,也朝智能化方向邁進。
此前港口運輸作業主要依賴人工,橋吊司機每天要在狹小的駕駛艙內連續工作數小時,同時忍受海風和暴曬。如今,舟山港梅山港區把5G融入到港口作業全流程中,打造了5G港機遠控、5G無人集卡、5G車路協同等一系列場景,操作人員在辦公樓便可遠程控制機器運轉。
在梅山港區的175臺龍門吊中,有110臺遠控龍門吊可進行全自動作業,龍門吊與司機配比已達3∶1。此外,港區的智能集卡已具備全天候作業能力,在夜間、雨天等條件下也能進行精準定位和路況識別。港口智慧化轉型后,每年降低成本超過3500萬元,減少碳排放2萬噸,整體效率提升近15%。
紡織與電商方面,浙江已利用5G技術的低延遲和高速連接與實時數據同步等特性,賦能倉儲物流、移動直播等場景。
具備5G技術支持的電商倉儲系統,在自動收揀貨、庫位管理、交叉轉運、包裝等環節實現了自動化和智能化。眾多的分揀機器人快速工作,大大提高了操作效率和準確性;庫存控制更加精確,減少了庫存風險;在電商倉跨境移動直播場景中,5G+雙域專網技術則幫助企業實現高清視頻傳輸和低延遲互動,讓直播帶貨更加流暢和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