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上汽集團與大眾汽車集團在上海簽署延長合營合同協議。協議中,雙方將上汽大眾的合資合營期延長為55年,至2040年。
值得注意的是,這已經合作雙方第二次續約:
1984年10月,中德雙方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正式簽署合資合營合同,上汽大眾也因此成為中國最早的轎車合資企業;
第一次續約發生在2002年4月,股東雙方提前了整整八年,續簽了合資合營合同。
縱觀雙方合作40年,兩次均為提前續約。這一方面足以說明雙方對之前40年合作成果的高度認可;另一方面,也說明了雙方對于中國汽車產業、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強大信心和共識。
而在駕仕派看來,1984年首次簽署合資合營合同,是雙方在歷經6年、29次談判,可謂是排除萬難之后的勇敢探索;2002年第一次續約,則是雙方堅決看好全球最具成長力的中國市場,引進大眾優勢資源,并針對中國消費者需求針對性落地的戰略決策;
而今的第二次續約,和之前都有很大不同:如果說中德雙方股東前40年的關鍵詞是“合作”,那么面對未來15年,最重要的關鍵詞已經轉變為“賦能”。
什么叫賦能?
正如上汽集團董事長王曉秋所說:“面對全球汽車行業電動化方興未艾,智能化席卷而來的發展趨勢,中外雙方更應攜手共進、技術共創。”
從最早的“引進德方先進技術”到當下強調雙方合作重點在于“技術共創”——駕仕派認為:上汽與大眾續約的更深層意義,在于以賦能為關鍵詞,正式揭開了中國汽車行業的“合資2.0時代”。
01
美美與共,不止大眾
最近從上汽與大眾出現的各種重要場合,我們都看到一個極具中國特色的成語:美美與共。但很多人可能沒有注意到:11月26日上汽與大眾續約,并不是第一次出現“美美與共”這個詞的場合。
2024年5月20日,在“美美與共、共啟新篇”——奧迪上汽邁入合作新臺階的新聞發布會上,上汽集團和奧迪汽車聯合宣布,繼去年7月份簽署深化戰略合作諒解備忘錄后,雙方正式簽訂合作協議——共同為上汽奧迪開發多款高端智能電動新車并聯合開發Advanced Digitized Platform智能數字平臺。
距離此次發布不到半年,11月7日的“奧迪發布盛典”上,上汽奧迪正式亮相了AUDI E概念車,這便是奧迪與上汽邁入合作新臺階后的首個成果,它由上汽和奧迪集中各自優勢而聯合打造。此番奧迪與上汽之間的創新合作,也被公認為是奧迪在電動化路線上最具備想象空間的一面。
駕仕派在首發拍攝這臺車的時候,也毫不掩飾我們對于這臺概念車型的喜愛:奧迪負責總體設計和調校,上汽負責智艙、智駕等智電技術,可謂是集雙方優勢之大成,令AUDI E概念車煥發著鐫刻在奧迪DNA中獨具特色的突破與重塑之力。
而當我們站在更高的角度來看,上汽奧迪此番“共啟新篇”的合作,更是意義深遠:
這標志著合資企業中的中方,已經實現了從“技術引進”,到“技術輸出”的巨大跨越。
AUDI E概念車身上所體現的集上汽與奧迪之大成,這就叫“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02
上汽之美:技術與創新
2024年,對于上汽來說也是技術創新之力全面爆發的一年。2024年5月24日,上汽集團舉行了主題為“向新十年”的新能源技術發布會”。
發布會上,上汽集團正式發布了面向新賽道的新一代底座技術:依托固態電池、能量閉環、高效動力總成、智能底盤、全棧軟件架構、全新電子架構等創新技術的突破和應用,上汽宣布其“七大技術底座”,已經全面躍遷升級進入 2.0 時代。
上汽集團是國內首家新能源汽車和海外銷量均創造了“雙百萬”歷史的車企,“向新十年”發布會上所強調的“七大技術底座”之全面躍遷,則標志著上汽智電創新技術在行業處于領先地位。
不容忽視的是,上汽集團除了自主、合資整車業務之外,還有著豐富的自研自產零部件產業,零束、延鋒、聯合電子等等,都是中國零部件產業的佼佼者,在中國和全球汽車工業體系中,占據著巨大的市場份額。
在固態電池、高階智駕、智能底盤等關鍵技術上,早在2024年4月,上汽智己全新車型L6發布之時,我們已經看到光年半固態電池、智能車“中央大腦”和靈蜥數字智慧底盤等最新技術,已在這臺新車上實現了量產應用。
此外,之前的技術發布會上,上汽集團透露:上汽零束科技已經明確了智能車云管端全棧架構的路線圖。零束銀河智能車全棧解決方案1.0實現“域集中”,重點攻關L2++智能駕駛、智能座艙和OTA;全棧3.0實現“中央集中式+區域控制”,重點攻關成本控制和L3級自動駕駛;未來的全棧4.0解決方案,將重點攻關類智能人架構、AI大模型、AI OS,支持L4/L5級自動駕駛。
在時間節點上,銀河全棧3.0在今年開始逐步落地,這將有效降低整車低壓功耗,控制器數量減少一半以上、數據帶寬提升5倍、線束長度減少30%;OTA下載和安裝時間,均可縮短至30分鐘以內。
智己車型上搭載的光年固態電池,已經在能量密度方面達到業內領先。而上汽基于聚合物-無機物復合電解質技術路線的全新一代固態電池,將于2026年實現量產——其能量密度超過 400wh/kg、體積能量密度超過 820wh/L,電池容量超過 75Ah。
上汽集團強調固態電池的安全性能更好,在針刺以及 200℃熱箱的場景下,能夠確保電芯不起火不爆炸。更重要的是其成本也有顯著優勢,從電芯端到 PACK端,單位成本最多可降低40%。
上汽和大眾續約發布會上,上汽集團董事長王曉秋也提到:“我們將與合作伙伴一起持續不斷以技術賦能上汽大眾,共同開啟合資合作新階段。”
這可不是一句空話:因為上汽的“七大技術底座”,已經完全具備在新賽道上保持領先的實力,更具備為外方合資伙伴賦能的底氣。
03
上汽大眾:合資企業2.0樣板
從1984年至今,上汽大眾可謂是改革開放的排頭兵,也始終是中德經濟合作的示范標桿。40年來贏得超過2800萬用戶信賴,無愧于“中國個人移動出行領域的開拓者”這一稱號。
大眾汽車集團負責中國區業務的管理董事、大眾汽車集團(中國)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貝瑞德針對此次合作續約表示,
“基于新的合作協議,我們將為上汽大眾在新興技術領域注入更多研發資源,從而更為深入地融入中國產業生態系統,充分發揮本地創新能力。”
通過細致拆解雙方表態,我們可以清晰看到:雙方合作下一步的重點,并非是大眾或是上汽單方面的研發和資源投入,而是以先進技術為重點,中德雙方共同去賦能上汽大眾這個合資企業。
可以說,上汽大眾是中國市場上,合資合作1.0時代的開創者,更是2.0時代的締造者。
40年來,通過引進先進技術和車型,上汽和大眾“共同開創了中國汽車產業合資合作的先河,成功走出了一條互利共贏的中外合作之路”。而往后15年,雙方將通過相互賦能,攜手開啟中國汽車產業合資合作2.0全新階段。
站在中國市場上合資合作企業更高的角度來說,從1.0到2.0,上汽大眾其實是實現了中方從“引進合作伙伴的先進技術”,到“以先進技術賦能合作伙伴”的非凡跨越。
上汽大眾透露,將會繼續擴大新能源產品攻勢,進一步推出全新純電車型、增程版車型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
2025年,AUDI品牌首款高端智能網聯電動車型將在年中推向市場;2026年起,奧迪上汽合作打造的CMP平臺開發的2款緊湊級電動汽車將首次投入市場,3款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2款增程版車型也將陸續進入電動出行領域。
到2030年,上汽大眾將推出18款新車型,其中有15款將專為中國市場開發——毫無疑問,這其中將有很大一部分,是建立在雙方共同賦能、美美與共的基礎上締造的全新產品,也將是合資合作2.0時代的典范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