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兩百余名海峽兩岸中小學(中職)校長聚集廈門,開始他們的“約會”——第十七屆海峽兩岸百名中小學(中職)校長論壇開幕。
本屆論壇由中國教育學會、廈門市人民政府和臺灣省教育會共同舉辦,廈門市教育局、廈門市臺灣同胞聯誼會、廈門市教育學會承辦。
該論壇始于2007年,陣容越來越大,大陸的參會對象由來自廈門擴大到來自福建全省、北京、上海、陜西、浙江、湖北、甘肅、湖南、天津、新疆、江蘇、四川、重慶、廣東、廣西等地,成效逐年顯現,成為兩岸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響力的校長論壇品牌項目。
2020年新冠疫情發生后,論壇的舉辦也遭到挑戰,最終,兩岸教育人的執著,以及長期交流建立的牢固友誼,讓論壇得以繼續舉辦。
從第一屆開始,每屆論壇都設定一個主題,都是兩岸教育工作者共同面對的教育難題。今年的主題是: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教育變革。
回顧
往屆論壇,校長們聊了啥?
第一屆(2007年)
主題:課程改革
這屆邀請兩岸課改的幕后策劃人作大會報告。其中,來自臺灣致遠管理學院的陳伯璋教授說,每次課改最讓改革者頭痛的地方就是:各學科都覺得自己的學科最重要,什么都重要,砍了哪里都有意見。事實上,人類的很多學習都不是在課堂上獲得的。他還認為,改革有時要比慢,不要比快——只有“馬步”站穩了,改革才能順利。
第二屆(2008年)
主題:基礎教育為“教學質量評估”,職業教育為“校企合作”
論壇首次到臺灣舉行,大陸組織了龐大的代表團,有73位校長參加,他們在臺灣待了八天,這也是很多大陸校長第一次和臺灣學校近距離接觸。
應邀作主題報告的臺灣教授林世華說,臺灣課改原本也在要采用分數還是等級上打轉,后來他們意識到,如果考試內容沒有改變,任何改革都是假的。他們調了個方向,轉到考試內容的改革上——通過考試讓老師知道設計這個題目是根據什么教學目標,從而影響教學。
第三屆(2009年)
主題:教師專業成長
臺灣校長認為,臺灣應該學習大陸,在教師薪資分配上實行分級制。在臺灣,小學、初中、高中、職校的老師,只要教齡一樣,薪水都一樣,這不利于形成激勵機制。
第四屆(2010年)
主題:數字化學習
大陸家長抱怨,孩子要背著“比人還重的”書包上學。臺灣家長也有這樣的煩惱,他們說,現在的小學真是“教太多了”,小學生需要學那么多嗎?
第五屆(2011年)
主題:藝術教育
論壇認為,學校的藝術教育,不妨學學喬布斯。喬布斯認為,藝術教育并非只為了提高審美,還可以把它和科學、創新聯系起來——藝術教育是一種直接經驗,它具有從不尋求唯一標準答案、不需要整齊劃一、總有很多不確定性等特質。
第六屆(2012年)
主題:生命教育
大陸帶隊的是北京市第十一中學原校長李希貴,他的觀點讓人耳目一新:“生命教育”就是要教會學生認輸,以及學會如何放棄——人的一生,輸的時候多于贏的時候,因此,學會認輸更加重要。但是,很多時候,我們就失敗在“不會認錯,不會認輸”。此外,學會放棄也很重要,只有學會放棄那些不切實際的幻想,你才能卸下壓力負擔,更好地前進。
校長們承認,現在學校里充滿的是“如何贏”的教育,其實,學校就是“犯錯的地方”。
第七屆(2013年)
主題:家校合作
當年,李雙江兒子李天一犯罪入獄。校長們說,事實上,“李雙江式”的慣孩子家長,現在太普遍了。他們建議,父母們既給孩子自由、關愛,但是,孩子也需要管教,需要規矩。
第八屆(2014年)
主題:健康和體育
這屆論壇,兩岸校長們發現,兩岸至少在“中小學生體質”這件事上取得一致意見:孩子體質下降,越來越不行,戴眼鏡的孩子越來越多,體形也很相似,要么“小胖墩”,要么是“豆芽”,此外,很多孩子的心理素質也不行。
第九屆(2015年)
主題:科技教育
陜西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教授胡衛平在論壇上說,他曾在老師中做了一個測評,給出50個詞,讓老師給它們排隊,選出喜歡的學生特征和創造性學生的特征,結果,老師基本上不喜歡具有創造性特征的學生。胡衛平強調,如果老師不喜歡,那么學生慢慢就沒有這些特征了。
第十屆(2016年)
主題:生活技能教育
一盤蝦被“端”上了論壇。有校長講了個故事——兒子帶女朋友回家,老兩口為他們煮了幾道菜就“隱退”,回家后卻發現一盤蝦原封不動,一問才知道,男生請女生吃蝦,女生說:“我不愛剝蝦殼,你幫我剝吧!”男生說:“拉倒吧!我平時吃蝦,還是我媽給我剝的。”兩岸校長從中發現,很多孩子生活技能欠缺。
第十一屆(2017年)
主題:校長領導力
這屆論壇,校長們首次把焦點集中在自己身上。這是一個些許有點尷尬的主題,一些校長小心翼翼地表示,一位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是有道理的。
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上海格致中學校長張志敏一針見血地指出,一所好學校,不僅要有好校長,還要有一個好的教育局局長,甚至還必須延伸到更上一級。
第十二屆(2018年)
主題:心理健康
兩岸校長發現,近年來由于中小學生的心理困擾趨于多元復雜,兩岸均面臨共同的問題,校園霸凌、網絡成癮等亟待解決。
第十三屆(2020年)
主題:學生綜合素養評估
這屆論壇首次在網上舉行——在廈門和臺灣分設會場,采用視頻連線、同步互動的方式進行,顯示不同的氣質,要透過大屏幕才看到被介紹者,時不時有人低聲提示:你要對著鏡頭招招手?。?/p>
臺灣南投魚池小學校長廖志家介紹,從PISA (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劃)的結果看,過早進行能力分班對于提升學生能力并無明顯幫助,越早進行能力分班的學校,學生平均表現越差;社會經濟背景較差者的孩子會被提早排除,可能原因是學校都把資源集中在前段班。
第十四屆(2021年)
主題:線上教育
這屆論壇,兩岸校長繼續網上見面。與會的專家說,經過線上學習后,不少學校有了新發現,例如,之前組織優秀老師錄的課,以及花錢建立的網絡學習空間,大家以前都認為那些是優秀資源,但是,在疫情期間“停課不停學”中,并沒有發揮太大作用。因此,專家建議,我們需要思考:在教育信息化投入方面,到底哪些東西是需要買的,哪些東西根本沒有必要投入,甚至用市場上免費產品就可以。
第十五屆(2022年)
主題:深度學習
這屆論壇,兩岸校長仍然通過線上交流。北京師范大學郭華教授認為,淺層學習的表現有多種,有些學生雖然學了知識,但不能靈活調用,不能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復雜問題,不能遷移,不能創造,還有些學生越學越不喜歡學,越學越不聰明,既沒有獨立的思考能力,也不能夠對自己遇到的事物作出價值判斷。
第十六屆(2023年)
主題:創新人才培養
結束三年在網上對話,這屆論壇恢復線下交流,海峽兩岸中小學校長見面的第一句話是“好久不見”。
北京師范大學褚宏啟教授認為,目前我國小學和初中階段的英才開發不足, 但是,英才培養模式并非是單獨編班,相反的,學霸在常規班隨班就讀更合適。與此同時,可以適當采用提前入學、跳級、課程先修等緩和的加速教育模式作為輔助方式,但是,不要采用過度提前入學、過多跳級等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