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呼萬喚始出來,一汽-大眾ID.7 VIZZION正式上市。
即使是家用車,對于看重顏值的汽車消費者來說,第一個優勢——個人覺得是ID.7 VIZZION的外觀造型設計。主打的顏色是“云杉青“,非常有中國特色的名字,也一改燃油B級車偏向穩重的設定,青綠色的外觀一眼看上去就更加來“電”。
前臉造型和整車有一個很大的特征,面差過度平滑、接縫都很小,對于EV車型來說也能降低風阻,所以大家第一眼會覺得它很流暢,此外掀背的造型也讓ID.7 VIZZION顯得更加運動和個性。
20萬-30萬元的中級轎車市場,目前可以說依然還是合資的天下。個人覺得原因無外乎,合資/外資品牌的定位比較清晰,而中級轎車多樣化的用途往往都要掛鉤品牌形象為車主做人設的補充;其次,合資/外資品牌在駕乘體驗上,總體還是有著更深厚的經驗基礎。
產品力是決定成交的關鍵,從ID.7 VIZZION的配置上我們看的一汽-大眾甚至大眾集團對這臺車的重視程度。
好的轎車,尺寸空間要大而得當
很多人都不相信同軸距的轎車空間會比SUV來的“有效”,而為什么新勢力往往會用一臺SUV車型起家。其背后有重要的兩個因素,除了消費者更愿意買SUV的單外,就是鋪在底盤上的電池不太好做薄,所以轎車沒那么好“做”。
ID.7 VIZZION的尺寸為4956*1862*1537mm,這個尺寸真是暴打同行了。當然也因為要保障二排的頭部空間,做成了掀背的設計。一般B級轎車的軸距是2.9米附近居多,ID7則因為純電平臺的原因做到了2.965米,在車展上第一次亮相時我也搶先體驗過后排空間,有地臺但高度不高。
以我帶娃經驗來看,對后排空間需求最大的是服務嬰兒的媽媽,當后排縱向空間足夠轉身,就不會再有局促感。而尺寸再往上到D級車,過寬的后排會讓人有種空曠的不安全感。(做老板也不容易啊)
前面說了,轎車由于墊高了后座的高度,要通過溜背或者掀背來抬高、后移C柱,但很多車型沒能把后備箱空間做好,很難平衡好看和實用。這一點上ID.7 VIZZION以非常大眾的方式兼顧了兩者,海外已經有旅行車版本露出,也期待國內有一線引進的希望。
實際上大開口的掀背尾箱對于轎車來說是最合適的,開合尺寸最接近SUV的表現,并且還有門檻低的獨特優勢。
智能化表現或許有驚喜
過去合資的智能化總是被批評,從硬件(屏幕尺寸規格)到軟件生態,再到交互,比如語音識別的準確率,以及語音控制可以實現的功能等。在眾多的媒體評測視頻中可以看到,ID.7 VIZZION搭載的 ID. OS 2.0非常能打,大概率能顛覆消費者對大眾甚至對合資品牌車型車機交互的固有印象。
與之前ID系列的座艙風格類似,ID.7 VIZZION也是小儀表+大中控屏幕的設定,后者尺寸為15英寸,分辨率為2240*1260。“電容屏+接近無邊框”放在今天市場里也就大眾應該有的正常水準,搭載了一些很實用的小技術比如防反光涂層等。但在各路媒體對這個ID. OS 2.0的評測中,我發現有幾個巨大的提升:
首先是UI設計,終于有那么一點向手機習慣靠攏了。比如左側車輛信息欄,把快捷按鈕挪到頂部羅列并支持自定義。
車載導航的地圖信息有了質的飛躍。通過和高德地圖合作,路線的規劃和地圖細節的展示都不遜色于手機導航,且由于屏幕足夠大,上下匝道的細節也能同屏展示在地圖界面的左上角,讓駕駛員一覽無余。
ID.7 VIZZION給配備一位ID. Mate語音助手。區別于過往湊數的語音助手形象,這次的ID Mate的識別率和方言識別能力都在主流水平上,除了常規使用的語音導航,天氣信息查詢和媒體播放外,語音控制也覆蓋了座艙內大多數的功能。后來查了一下資料,ID.7 VIZZION語音識別是和科大訊飛合作的。如果你使用過科大訊飛的產品就能懂這種——哪怕你含著水說話,它依然能給你整理好會議紀要的爽感。
駕駛輔助功能方面,ID.7 VIZZION搭載了全旅程智能輔助駕駛系統Travel Assist 3.0,帶全速域的ACC和車道保持功能。另外從B站一位測試工程師那里看到,ID.7 VIZZION帶記憶泊車功能,功能可以在駕駛員完成一次記憶(泊入+泊出)后,后續能自主完成泊車和出庫的動作,大眾車主也不用羨慕新勢力一鍵出入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