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來,納蘭詞以“哀感頑艷”的風格和細膩深情的愛情題材而著稱,但日前首演的以納蘭性德的人生四季為題材的北京曲劇《九重闕》,卻以相對明亮的基調宕開一筆。故事從納蘭性德的少年時代開始鋪展,開篇部分與康熙皇帝的君臣之誼、與青梅竹馬的年少情愫奠定了全劇的兩條線索,一邊是政局斡旋的得意或裹挾,一邊是畢生情愛的失落與輾轉,明快中一絲隱憂交織不去,引出這位“清初第一詞人”短暫而燦爛的一生。
在很多層面上,觀眾不難覺察《九重闕》為北京曲劇尋找當代表達的“野心”。舞臺設計上,蓮荷迎風、石佛頷首的視覺形象清雅飄逸,又帶有一絲悲憫的“宿命感”,再加上純粹而大面積的色調應用,留白寫意的中式韻味不言而喻;音樂呈現上,除了屬于戲曲本源的高光時刻,為數不少的充滿交響性與感染力的部分銜接起故事的轉折與人物念白,豐富了全劇的音樂表現力;內核塑造上,《九重闕》有意識地凸顯了納蘭詞的文學圖景,那些最為人熟知的“一生一世一雙人”“風一更,雪一更”“辛苦最憐天上月”等詞句被一一串聯。
納蘭詞有大量家喻戶曉的名篇皆為悼亡之作,劇中,納蘭性德與妻子盧氏的感情是格外濃墨重彩的一筆。當盧氏因難產離世后,一段虛實交錯的對話將這段刻骨深情的悲痛展現得相當到位:白發年老的盧氏尋覓而來,與陰陽兩隔的愛人互訴情衷,然而突然間,“下葬”的聲音傳來,驚破了此間的一場幻夢,莊生化蝶般的中式悲劇之美掀起了全劇的一大高潮。
此外,《九重闕》打開更廣闊的格局,用可觀的篇幅向觀眾展現了納蘭性德不那么為人熟知的宦海生涯與家國情懷,他出面營救漢士子,促使康熙帝更加清晰地認識到,要想鞏固王朝設計,必須爭取士人、特別是江南士人的支持,清初曾一度劍拔弩張的滿漢民族矛盾逐漸趨于緩和。主創團隊巧妙運用八角鼓這一北京曲劇中最具代表性的樂器,將它融入故事情節之中。八角鼓身有八角,內含二十四個象征滿蒙漢八旗的銅镲片,它不僅是納蘭性德與妻子的定情信物,也是納蘭性德勸諫皇帝重視滿漢情誼的具象縮影。作為北京唯一的地方劇種,北京曲劇《九重闕》用自己的方式,掀開了清初社會文化長卷的一角。
同時值得一提的是,《九重闕》在舞臺上實現了角色與演員的年齡對位,當納蘭性德、康熙帝、盧氏正當青春年少之時,飾演他們的王厚義、張金陽等00代以及胡優、杜曉濤等80后同樣是意氣風發的年紀——從擔綱藝術指導的北京曲劇首位“梅花獎”得主許娣,到兼任導演與編劇的李卓群以及如此年輕的演員陣容,《九重闕》折射著戲曲藝術的薪火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