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職業技術學院液壓與氣壓傳動實訓課上,老師蔡春林(中)解答學生提問。
銀川科技學院GE先進智能制造技術實驗室里,學生認真聽講。
銀川職業技術學院新能源汽車檢修實訓課堂。
學生在操作數控車床。
銀川職業技術學院學生學習新能源汽車電池的組裝、調試及故障診斷。
技能大賽為學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臺。
編者按
今年暑期畢業季,寧夏理工學院民航現代產業學院的152名學生被20多家航空公司和國內外機場錄用,一次性就業率達100%。當下,社會各界對職業教育向“新”而行的呼聲越來越高。但長久以來,職業教育被認為是一種“次優”選擇,很多人對職校學生的固有印象是“成績不好、沒有前途、默默無聞”。記者深入寧夏幾所職業院校,通過職業教育專業設置的變化,了解寧夏職業教育經歷的調整與革新。
學科跟著產業走 專業圍著需求轉
“現在的互聯網環境,只懂計算機已經不夠了,攝影、設計、視頻剪輯、虛擬現實,甚至AI技術都得懂點。”余海亮是寧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信息技術學院數字媒體技術專業2023級的學生,作為一名沒有接受過繪畫訓練的非藝考生,此時他正在學校的畫室里學習基礎繪畫。
2021年前,正是各所院校計算機專業最火的時期。寧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信息技術學院也開設了計算機信息管理專業,隨后相繼開設了計算機網絡技術、大數據技術、數字媒體技術、物聯網應用技術等相關專業。2022年,學院開設視覺傳達設計專業,這個專業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美術基礎。該專業看似與學院“不匹配”,卻折射出互聯網發展的趨勢。
“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人才,我們就培養什么樣的人才。”該校信息技術學院副院長馬玉華對記者說,寧夏的IT行業薄弱,能提供的就業崗位不多,要想讓學生們學有所用,為寧夏區域經濟發展作出貢獻,就必須在培養方案上作出改變。
通過走訪調研寧夏本地企業,學院了解到,視覺傳達設計已經跳脫出傳統的藝術范疇,與互聯網、傳媒、AI、電商等領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所延伸出的UI設計、動畫制作、廣告攝影、企業形象設計等領域都成為現代互聯網發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在人人有手機的時代,每天“用”起來的“后端體驗”和每天“看”起來的“前端感受”同等重要。所以同時具備“前端”與“后端”能力的復合型人才才能真正滿足現代互聯網行業的需求。
但走新路并非易事。決定開設新專業,首先面臨的就是師資問題。為了滿足專業師資要求,學院招聘了設計學相關專業的教師,并對原有計算機領域的教師進行培訓。由于專科招生沒有藝考招生政策,學生沒有美術基礎。為此,學院為所有大一新生在第一學年開設了素描基礎、色彩基礎等繪畫基礎課程,讓學生練好基本功。
翻開信息技術學院多年來的課程規劃,數次調整的課程設計表上能夠瞥見時代發展的腳步。“早期的IT行業對學生的基本技能要求主要是掌握C++和JAVA語言,但是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進步,Python和人工智能等已經逐漸成為現代互聯網行業必不可少的技能,所以我們也就開設了相應的課程。”學院教師馬鑫告訴記者,在每年新一屆學生的培養方案制定之前,都要提前做好調研工作,與相關企業召開研討會,對每年的行業需求作出新的評估,再反饋到課程設計上,避免課程開設與社會需求脫節。
據了解,寧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信息技術學院將于2025年開設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信息安全技術應用和虛擬現實技術應用3個新興專業,為服務寧夏本土區域經濟發展作出貢獻。
專業知識與生產技能如何絲滑銜接
“老師,我這個壓力閥怎么不動?”“我的電路沒問題,是油路不對嗎?”11月21日,在寧夏職業技術學院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液壓與氣壓傳動實訓室里,學生積極提問。“你們能干出來,也得能講出來。”老師蔡春林提醒學生,“將來和設備打交道需要的腦力勞動更多,回憶一下剛剛在模擬仿真程序里是怎么跑通的,掌握方法的同時更要掌握原理。”
重實訓、重技能,是公眾對職業教育的常規認知。隨著技術的革新,學生所學知識與實際生產應用如何絲滑銜接,是學校需要應對的挑戰。
“工業工程學院的學生畢業后基本會進入裝備制造和智能制造行業,我們會從崗位需求出發,將學生考取技能證書、參加職業技能大賽所需的內容融入日常教學。”寧夏職業技術學院工業工程學院副院長張彩芬介紹,目前學院的畢業生就業對口率已達到98%,學生大多都留在了本地企業,服務區域經濟發展。
學校開設的專業與地方發展緊密相連,才能保證學生掌握的技術不落伍。
“企業用什么,學生練什么,比如售后工程師班的學生現在實訓用的串焊機,和小牛自動化設備股份有限公司用的是一樣的。”蔡春林告訴記者,學生除了在校內實訓,每周也會去企業實訓。
2012年,寧夏成為全國首個新能源綜合示范區,新能源產業規模化、產業化發展迅速,新能源專業人才嚴重短缺問題愈發明顯。2023年銀川科技學院開設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2024年開設智能電網信息工程專業,綜合新能源的開發利用、設備設計制造和新能源系統的建設等課程內容培養行業所需的應用型人才。
“我們的學生已經不做畢業設計了。”銀川科技學院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講師杜文強告訴記者,傳統畢業設計的成果實用性不強。銀川科技學院從2018年開始正式將畢業設計調整為畢業綜合訓練,以產品說明書、項目設計書為目標進行工程訓練,鼓勵學生將知識運用到實際。2020屆學生張瑤開展的“基于PVsyst的某農業大棚光伏設計與仿真”畢業綜合訓練成果,可為開展農業大棚的綠色低碳新能源應用提供一定經驗。
職業教育強技能的教育方式,讓學生對“職業”和“就業”的理解更加明確。“車間技術崗、機器人人工智能開發崗、發電供電崗、運營維護崗都是我畢業后可以從事的崗位。”正在銀川科技學院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就讀的大三學生高江澎告訴記者,平時實訓課程和參加專業類比賽積累的經驗不僅提升了他的應用能力,還讓他對行業和崗位的了解更加清晰了。
今年,銀川科技學院應屆畢業生就業創業率達90%以上,用創業實現就業并帶動就業也是一條新路。4年前從銀川科技學院畢業后,祁鵬飛專心經營自己的服裝企業,他公司的員工,畢業于職業院校電商專業和設計專業的員工不在少數。在他看來,“接受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畢業的學生各有所長,我更看重應聘者的學習能力和應用能力。”
專業的增減、教學設備的更新、培養方式的及時調整,都是當下學校將學生培養成適應市場需求的綜合型、應用型人才做出的努力。從對專業理解懵懂的學生成長為專業能手,是學生和學校的一場“雙向奔赴”。無論職業如何發展、學生作何選擇,都在走向“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未來。
“我今年23歲,工齡5年”
在大多數同齡人剛走出大學校門時,23歲的陳旺已經有了5年的工齡。
2019年,還在銀川職業技術學院汽車工程部就讀的陳旺,通過校企合作項目進入寧夏威達斯德勝汽車服務有限公司實習,并在畢業后轉正。
2022年,憑借在崗位上的不斷磨礪和個人出色的溝通能力,陳旺被調任至服務顧問崗位,不僅收入增長了,也有了更大的職業發展空間。“我的主要職責是接待客戶,向他們解釋汽車配件的工作原理并提供相關服務,現在每月收入大約6000元。”陳旺表示,工作后也沒停下自我提升,2023年順利完成了成人大專的學習,并取得畢業證書。
陳旺就業路上的“一路綠燈”,不僅靠個人的努力,也得益于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推動。近年來,銀川職業技術學院積極采取包括教學見習、跟崗實習、頂崗實習、“訂單”培養、引企入校、共建基地和企業實踐等多種方式,深化校企合作,促進產教融合的發展。
“職業教育的目標之一是讓學生畢業后能迅速適應產業實際,滿足崗位需求。因此,為了保證他們能夠順利走上工作崗位,我們的教學就離不開產教融合,離不開校企合作。”擁有28年職業教育經驗的銀川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李勇說。
為了進一步推動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學院已經與銀川新華百貨連鎖超市有限公司、寧夏夢駝鈴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等41家企業簽訂了合作協議,共同建立了一系列產教融合實踐基地。此外,學院還與區內外超過100家大中小企業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系,以解決學生的實習崗位問題。
李勇介紹,學院正在和共享裝備合作建設產教融合基地的一號車間,把實實在在、符合生產實際的先進生產線引入校園。這樣一來,學生們不出校門就能直接參與生產線實踐,同時還能接受來自共享裝備的專業工程師的指導。產線產出的產品也可以直接進入市場。
銀川職業技術學院并不是共享裝備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的唯一院校。近年來,共享裝備已經與近40余家院校簽訂智享計劃,其中就包括了寧夏職業技術學院、銀川職業技術學院、寧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石嘴山工貿職業技術學院、寧夏工業學校等區內主要職業院校。
據共享裝備產教融合經理曹艷麗介紹,截至目前,共享裝備在產教融合方面共建實訓基地20余個,共建智能制造、3D打印、工業機器人等新工科3個,開展學生各類實習、實訓達萬余人,培養“雙師型”教師100余人。此外,有16家高校入駐共享線上教育平臺,共建、引入精品視頻課程3000余個,協同研發項目40余項,聯合開展精品視頻課程、教材、三維仿真教學軟件、產教融合型實訓基地等項目共建。
隨著校企合作的日益緊密,產教融合的新模式不斷涌現,院校和企業之間資源共享、互利共贏,打通職業人才培養“最后一公里”,為更多職業教育學生帶來寶貴的學習和發展機遇。
著眼產業發展開辦新專業
寧夏旅游學校是一所中等職業學校,致力于培養多層次、多類型的旅游專業人才。寧夏藝術職業學院是全區唯一一所公辦全日制綜合性高等藝術職業院校,在音樂、舞蹈、戲劇、美術、文化旅游管理等領域成果豐碩。2024年4月,經自治區政府批準,寧夏旅游學校并入寧夏藝術職業學院并更名為寧夏文化旅游職業學院。
“兩所學校合并之后,作為文化旅游職業學院,未來的辦學定位一定與過去單一藝術類不同,必須根據市場導向摒棄那些與市場脫節、發展不暢的專業,同時開辦新專業以適應當前產業發展。”寧夏藝術職業學院院長張建平說。
在寧夏藝術職業學院的多媒體教室,正進行著一堂旅游管理專業課。旅游管理專業是寧夏藝術職業學院2023年高職新增專業,今年新招生120人,開設有旅游概論、導游業務、旅游法規等課程。
“去年學院新開設了旅游管理、網絡直播與運營、酒店管理與數字化運營等專業,暫停時尚表演與化妝、戲劇影視表演等專業招生。”張建平說,“今年的錄取分數相比去年有所增長,生源質量和結構悄然發生了變化,也從側面凸顯了家長和學生對于職業教育的認可度逐漸提高。”基于這一調整,今年的招生情況實現了歷史性突破。
寧夏藝術職業學院旅游管理系負責人張海蔚是寧夏大學旅游專業的第一屆畢業生,畢業后一直從事職業教育工作,先后擔任酒店專業、旅游管理專業教學工作。
“剛工作時,當時社會對職業教育還存在偏見,現在越來越多的家長和學生對職業教育有了很大改觀,很多學生對自己的專業有明確的方向和目標。在今年寧夏首次舉辦的中職學校導游技能大賽中,文昌校區的學生脫穎而出,獲得了賽項的第一名。”從教28年間,張海蔚深切感受到職業教育的吸引力不斷增強。
“當初對導游專業挺感興趣的,覺得可以體驗各種文化、美食和風景。”許佳雪是導游專業的一名畢業生,目前就職于一家博物館,“印象比較深的一次研學活動是學校組織我們到賀蘭山巖畫,我負責指導學生制作巖畫拓片,一步步引導學生們進行操作,看到他們順利完成作品,非常有成就感。”許佳雪表示,在校期間學習到的講解技能和溝通能力對自己的工作幫助很大。
作為實踐性很強的專業,人才培養不能僅僅停留在課堂內,需要將目光更多聚焦到就業實習。目前寧夏藝術職業學院已與寧夏演藝集團、銀川藝術劇院有限公司、寧夏寧紅文旅產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等30多家企業建立了合作關系。企業提供場地、舞臺及設施支持,讓學生更早接觸就業行業。“今年,我們在賀蘭山巖畫、蘇峪口、小口子等地開展學生實習,對學生的要求更加綜合,已經不再是單一的導游,而要把寧夏花兒、民歌和風土資源植入課程中,讓孩子們掌握更多元素,更好地適應社會要求。”
在談及學院未來的重點工作時,張建平明確指出:“我們必須在文化和旅游這兩大產業思考,在藝術類教育環節當中要結合其他專業建設賦能,通過藝術、文化滲透,把其他專業辦得更好,未來的發展必須結合自身優勢,以特色興校、特色強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