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截止收盤,理想汽車港股跌超19%,報80.55港元,創下近1年來的新低,今年累計跌幅已超40%。隔夜,其美股也大跌超12%,截止發稿,今日盤前繼續下跌4.4%
據理想汽車一季度業績顯示,第一季度營收256億元人民幣,略低于市場預期255.8億元,同比增長36.4%,環比減少38.6%,是過去三年來增長最少的一季度。同時,凈利潤為5.91億元,同比減少36.7%;經調整凈利潤為13億元,同比減少9.7%;毛利率也降至19.3%,在近期業績中首度低于20%。
一年多前的2023年2月27日,理想汽車股價大漲超18%,同樣源于財報。據2023年財報顯示,理想汽車實現全年盈利,也成為首個營收破千億的造車新勢力。同時,銷量也僅次于比亞迪和特斯拉,位居全球第三位,置身高光之下。
另一個18%,則是理想汽車的裁員傳聞。據媒體報道,理想汽車在五一假期后開始計劃裁員,比例超過18%,按照其披露的近2023年底3.16萬名員工計算,此次裁員涉及的人數超過5,600人。此外,理想仍面臨MEGA銷售不利、訴訟等多重不利因素的困擾。
那么,理想為什么在短短一年時間就跌落神壇?這背后隱藏著怎樣的征兆?
純電動汽車從來都不是一樁容易的生意
回顧理想去年以來的頹勢,首款純電動MPV MEGA的銷售不利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此前,理想旗下所有車型均為增程式車型,屬于混合動力范疇。而進入2024年,理想除了3月推出MEGA外,還將提出3款純電動車型。然而,隨著MEGA外形被“網暴”,銷量也不及預期。3-4月,理想MEGA累計銷量僅4,374輛。
由于大量營銷資源和銷售都傾向于MEGA,導致理想整體銷量的下滑。一季度理想交付80,400輛,同比增長52.9%,領先于其他造車新勢力。但理想設定的全年目標為80萬輛,一季度僅完成了全年目標的10%左右,差距還相當大。
為了拉動銷量,理想不得不以降價應對。其中,MEGA售價直接下調3萬元,同時已提車的車主還能獲得現金回饋。車企降價,還要自掏腰包返還已購車的用戶,在汽車行業里實屬罕見。
事實上,純電動汽車一直是樁難做的生意。對于車企來說,純電動汽車產業鏈復雜且漫長,僅動力電池,就涉及上千道環節,制造難度可想而知。同時,動力電池占據整車成本的60%-70%,且碳酸鋰的價格容易波動,導致成本上升。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車企值得不斷壓縮成本,甚至做虧本買賣。
對于用戶來說,充電、補能難等里程焦慮是用戶購買純電動汽車的最大顧慮。這不僅關系到動力電池的續航能力,也在于充電樁、充電站等補能基礎設施配備的短板。為此,特斯拉、蔚來等均在充電樁和充電站上投入巨大。
同時,目前國內外車企都有偏向混動的趨勢,一方面,可以沿用傳統燃油車技術;另一方面,緩解用戶的里程焦慮。此外,用戶對高端純電的接受程度并不高,也是一個重要課題。
平安證券分析師王德安認為,MEGA不達預期一是由于理想此前給出的過高的銷量預期,另外也側面印證了對于高端純電目前的市場接受度不高。此外 MEGA不達預期的部分原因還是由于理想布局的充電站依然較少。
所以,理想在今年大張旗鼓地發力純電動汽車,并不合時宜,因此交了不少學費,甚至影響了全局。
內部決策的冒進:讓欲望超越了價值
理想“飄了”?
理想內部在分析MEGA問題時,提到了對“節奏”的誤判,錯誤地把理想MEGA的從0到1階段(商業驗證期)當成了從1到10階段(高速發展期)進行經營。同時,理想汽車從上至下過于關注銷量和競爭,讓欲望超越了價值。
理想汽車創始人、董事長兼CEO李想通過內部信表示,理想汽車將會耐心地把理想MEGA按照從0到1的節奏去經營,聚焦核心的用戶群體,聚焦高端純電消費能力強的城市。
簡單來說,理想錯誤地認為,增程式的成功經驗能夠照搬到純電動汽車上。即便憑借理想仍然難以每月賣8千輛售價50多萬的純電MPV,也無法實現全年80萬輛的銷量目標。所以,這是理想策略的冒進所致。
李想認為:“從上至下過于關注銷量和競爭,讓欲望超越了價值,讓我們原本最擅長的用戶價值和經營效率顯著下降。對于欲望的追求,讓我們變成了自己討厭的人。”
一季度財報電話會上上,李想在講話中也提出了應對的措施。“今年我們不會發布純電SUV產品,會放在明年上半年。”他表示。
對于理由,他解釋道,第一,足夠多的自營超充樁是銷售中高端純電 SUV的必要條件;第二,理想汽車需要升級和增加更多的展位和商場店數量。理想原本就有明確的定位和出色的營銷能力,從增程式轉向純電,自然也能取得相應的成效,但需要時間過渡和調整。
當然,理想的問題除了自身外,也來自外部,那就是過于“內卷”的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
過于“內卷”新能源汽車行業
毋庸置疑的是,中國不僅是全球最大的產銷市場,更是最“卷”的市場,尤其是新能源汽車,競爭日益激烈。
對于各大車企來說,為了生存,銷量成為主要目標。從月銷量到周銷量,從總銷量排名到車型排名,再到細分市場排名,為了提升銷量,各大廠商都使出了渾身系數。
理想正是在如此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直逼特斯拉和比亞迪兩強。然而,今年以來,理想身后除了第一批造車新勢力外,還有一眾新興力量的窮追不舍。小米汽車、問界、極氪等等,其中賽力斯、奇瑞與華為鴻蒙智行合作的問界和智界兩個新興品牌橫空出世,上升勢頭強烈。
從今年1-4月國內造車新勢力的銷售情況看,除了理想、廣汽埃安兩家頭部新勢力外,深藍、極氪兩大新勢力已經超越了零跑、蔚來、哪吒、小鵬。同時,鴻蒙智行(問界、智界)和小米汽車的銷售火爆,或將改變造車新勢力甚至整個新能源汽車行業的格局。
從中可以,理想在國內競爭日益的大環境下,犯了冒進的錯誤,在從增程式轉向純電的關鍵時刻,操之過急。不過,理想已經認清形勢并調整了策略,決定延后推出純電車型,以便提前做好“打硬仗”的準備。
正如李想所說:“今年以來,我們面臨內部經營和外部環境變化的多重挑戰,一季度的表現與我們年初的預期有所差距。面對問題,我們積極、快速調整,全面啟動并落地組織升級和流程優化,提高內部經營效率和決策質量,力求更好地聚焦用戶價值的創造和傳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