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日隨著哈爾濱地鐵3號線東南半環與西北半環成功“拉手”,建設者歷經多年奮戰、在創造了國內地鐵建設史多項“之最”后,終于實現了我國首條高緯度嚴寒環線地鐵全線運營。在開通現場,中國交建軌道交通分公司哈爾濱項目總工程師劉寶許,向記者揭秘了地鐵建設中鮮為人知的“地下秘密”。
劉寶許告訴記者,哈爾濱地鐵3號線的貫通,是我國首條高緯度嚴寒環線地鐵全線開通運營。哈爾濱地鐵項目建設中,面對冬季漫長、地下水位線高、涉及保護建筑等情況,在施工中進行了很多技術創新,可以說是“破冰前行”的建設。
哈工大站位于原教化廣場,道路下方有貫通南北的隧道,上方有貫通東西的高架橋,改造段需要穿越綏濱正線和教化立交橋基礎橋樁,屬于地鐵施工特級風險源。為了保障交通,地鐵集團決定整個車站全部采用暗挖法。由于大型機械無法進入地下,只能靠手工對隧道進行挖掘,每天前進速度一米左右,廣大生產建設者憑著頑強的毅力和決心,用3年的時間手挖肩扛,創造了哈爾濱地鐵1號線建設史上的奇跡。
2號線過江隧道全長1906米,水下埋深27米,面對富水砂層土地段和圍巖穩定性差等諸多困難,建設者們選用泥水平衡盾構機、增加管片厚度、背后注漿等創新工藝,在極寒的冬季連續奮戰199天,盾構掘進開創了中國江底冬季施工的新紀錄。
在河山街至河松街、河松街至公路大橋兩個區間,地鐵建設者們建成了上下空間距離僅有2.1米的疊落隧道;引進先進的鋼結構臺車,成功解決難題;在急轉彎處對盾構機切口水壓等參數進行精準調整,確保施工安全。
穿越中華巴洛克幾十棟超過百年的建筑群,更是體現了建設者對文物保護的尊重與敬畏。為了保護這些百年建筑群,盾構機在穿越過程中需要24小時不停連續作業。地鐵建設者們在對老建筑加固的基礎上,采用了16孔多孔注漿管片進行周邊加固,經過兩年多的奮戰,成功穿越了靖宇公園站至北馬路站3個區間的中華巴洛克建筑群,創造了中國盾構史上的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