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車企盈利的問題一直困擾著中國汽車行業。
2024年Q1季度,各家車企的表現并不理想。目前,根據已經披露業績的9家A股上市乘用車企業的財報來看,比亞迪、長城汽車、賽力斯三家企業營收、利潤均實現增長,其中賽力斯在連續四年虧損之后,首次實現季度盈利。
其余六家企業,長安汽車、廣汽集團、上汽集團、北汽藍谷、眾泰汽車、海馬汽車等6家上市車企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
其中,上汽集團仍是中國營收最高的車企,一季度營收達1430.7億元,凈利潤只有27.14億元,長安汽車營業收入370.23億元,同比增長7.14%;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1.58億元,同比下降83.39%;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1.12億元,同比下降91.77%。
廣汽集團Q1季度營業收入213.46億元,同比下降19.12%;凈利潤12.2億元,同比下降20.65%。
眾泰和海馬汽車已經很久不聞其聲,從Q1季度業績表現來看,眾泰整體營收約1.13億元,同比減少30.42%;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虧損約1.24億元;海馬汽車實現營業收入4.44億元,同比下降57.14%;凈利潤虧損8591.17萬元,同比下降64.89%
而像理想、蔚來、小鵬等車企尚未公布Q1季度業績。
參考2023年數據,理想汽車全年凈利潤達到118.1億元,和比亞迪一起成為中國新能源品牌實現盈利的唯二品牌;蔚來汽車和小鵬汽車則是“沉淪”在虧損的旋渦。2023年,蔚來虧損額度高達200多億,小鵬汽車是100多億。
其他中國汽車集團初創二代新能源品牌,因為沒有公布詳細數據,無法準確獲知具體情況。但是肯定是沒有實現盈利,否則早就廣而告之了,尤其是現在這樣的輿論環境下。
于是問題來了,新能源汽車的市場大盤芝麻開花節節高,一年比一年快速增長,2022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688.7萬輛,同比增長93.4%,2023年整體銷量949.5萬輛,同比增長46.4%。可為什么實現盈利的新能源汽車品牌只有區區兩家,而其他大部分品牌卻在虧損的泥潭里苦苦掙扎?
換句話說,大部分中國新能源汽車品牌為什么無法盈利?
有人大塊吃肉,有人卻餓著肚子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看比亞迪和理想為什么能盈利?比亞迪能夠盈利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龐大的銷量規模,二是背靠完整的供應鏈。2023年,比亞迪全年銷量達到302萬輛,同比增長61.9%。這個銷量數據占到整個中國市場949.9萬輛的31.8%,可以說中國新能源市場的半邊天是由比亞迪扛起來的;此外,比亞迪手中握有刀片電池、超級混動DM-i技術、DMO超級混動越野平臺、e平臺3.0、易四方技術平臺、云輦智能車身控制系統等技術,已經打通了整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核心技術自產自銷,成本控制極易掌握。
所以,比亞迪有打價格戰的資本和信心。
而理想汽車則是走了另外一條路徑,靠著所謂“落后”的增程技術,避開了費時費力的研發成本支出,再加上產品定位精準,實現銷量和口碑雙豐收。2023年,理想汽車累計交付量達到37.6萬輛,在新勢力中一騎絕塵。隨著市場規模化效應的初步顯現,理想汽車的成本控制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再加上并不便宜的價格,理想汽車實現盈利也在情理之中。
其他新能源車企就沒這么幸運了。
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們的銷量規模雖然同比有增長,比如蔚來2023年累計交付達到16萬臺,同比增長30.7%,小鵬汽車交付14.2萬輛,同比增長16.7%,零跑交付14.4萬輛,同比增長29%,極氪汽車累計交付11.86萬輛,同比增長65%,但是它們都沒有完成各自年初定下的銷量目標。更何況其他很多品牌更是年交付量都沒有破1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