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6日下午,“可編程城市:數字媒介與城市文明”第二屆上海社科青年望道論壇暨《探索與爭鳴》第三屆全國優秀青年學人年度論壇在復旦大學舉行。論壇由上海市社聯《探索與爭鳴》編輯部、上海社科中心研究部、復旦大學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共同主辦。上海市社聯黨組成員、專職副主席任小文,復旦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陳志敏出席本次論壇開幕式并致辭。復旦大學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主任孫瑋教授,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周葆華教授,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陸揚教授,同濟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王鑫教授,以及來自復旦大學、同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南京大學、上海社會科學院等高校和研究機構的9位優秀青年學者,共同出席本次論壇,并圍繞“可編程城市:數字媒介與城市文明”這一主題,分別從“可玩城市”“實時城市”與“代碼城市”三個角度展開討論。
上海市社聯黨組成員、專職副主席任小文致辭
上海市社聯黨組成員、專職副主席任小文在致辭中首先對本次論壇的各家主辦單位在籌備過程中的努力表示感謝。他提到,秉承了首屆上海社科青年望道論壇的精神,第二屆上海社科青年望道論壇暨《探索與爭鳴》第三屆全國優秀青年學人年度論壇保持對青年學人的持續關注,旨在更緊密地團結凝聚上海社科界廣大青年學人,助推青年才俊成長,形成具有上海特色的青年學人共同體。上海市社聯與《探索與爭鳴》雜志長期致力于為優秀青年人才在科研起步階段給予支持,編輯部始終不遺余力地為青年學人提供表達平臺與思想支持,十年來堅持舉行全國青年理論創新獎征文活動,并從2020年起發起全國優秀青年學人年度論壇,于去年開設上海社科青年望道論壇。他介紹,望道論壇的命名,是為了紀念上海市社聯第一任主席與復旦大學老校長陳望道,這是社聯與復旦的緣分所在。他表示,面對新科技、新學科、新領域,青年學人具有更敏銳的觀察與見解,《探索與爭鳴》雜志將持續關注青年學人和青年力量,捕捉學術發展的新趨勢,為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作出應有貢獻。
復旦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陳志敏致辭
復旦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陳志敏代表復旦大學祝賀本次論壇順利召開,歡迎與會嘉賓和師友的到來。陳校長在致辭中提到,長期以來復旦大學高度重視青年學人的成長,本次望道論壇也是青年學人展示學術成果的舞臺。本次論壇聚集了來自不同學校、不同學科背景的優秀青年學者,分別從文化變革、治理變革、空間變革的角度研究數字時代的城市文明,非常有意義。會議的主辦單位復旦大學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是教育部直屬的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他們的“十四五”科研規劃圍繞“數字城市共同體”建設展開,未來幾年將系統地推進這個方向的研究,為上海人民城市建設和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國際大都市的建設服務。希望大家一起努力,特別是年輕學者主動站在潮流前面,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建設、為城市更好的發展做出更多貢獻。
圖為本次論壇現場
第一場:“可玩城市:
可編程城市的文化變革”
第一場研討以“可玩城市:可編程城市的文化變革”為主題展開,由《探索與爭鳴》主編、編審葉祝弟主持,復旦大學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主任孫瑋教授評議,三位青年學者分別從可玩文化與城市文明建構的關系、數字時代傳播現狀與游戲理論的關聯、電子游戲中虛擬地鐵系統傳遞的城市想象等方面,探討了數字媒介帶來的城市文化變革。
復旦大學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研究員、新聞學院副教授周海晏
復旦大學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研究員、新聞學院副教授周海晏以《可玩城市:建構數字文明的技術文化》為題,回應當下社會上對玩樂進行窄化理解的偏向,將游戲及其代表的可玩文化置于城市文明演進與拓展的框架下進行討論。她認為,玩樂是直貫城市文明的基礎力量,“可玩城市”代表了當下數字媒介時代技術與文化互嵌的新傳播狀態,數字技術將城市塑造成數字游樂場,通過可編程、跨碼、虛實互嵌的游戲化數字實踐激發市民參與城市文化活動,產生技術與文化互動的巨大張力。她通過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等上海建構可玩城市的實踐案例,分析數字游戲活動如何突破人類中心主義的“愛玩城市”,數字游戲邏輯如何拓展“好玩城市”關涉的社會領域,從而形成“可玩城市”這一數字媒介作用下的新型技術文化,建構新的數字城市文明。
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助理研究員宗益祥
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助理研究員宗益祥的報告主題為《回到斯蒂芬森:傳播游戲與數字城市》,深入解讀斯蒂芬森的游戲理論與數字城市關系。他強調斯蒂芬森為傳播學范式革命做出重要貢獻,指出“游戲”具有直指“人之神話”的隱喻意義,是達及人之存在深處的媒介存在論,在問題意識和研究方法上挑戰了主流信息理論和實證主義。他指出“游戲即媒介即城市”的內在關系,數字技術有力驅動重構為當代城市的龐大基礎設施,凸顯了數字城市持續敞開的游戲邏輯。同時他以情境主義國際理論反思游戲理論回避城市景觀背后復雜權力運作機制,認為可編碼城市“游戲”蘊含“可解碼”的批判維度。情境主義國際理論解碼了城市游戲的抵抗潛力,一系列“戰略性操作”奠定了理解當代數字城市的異軌運動指南。他強調數字城市研究迫使我們重新審視游戲理論,呼吁重視游戲規則制定背后的權力機制與公平正義,他將游戲理論和城市研究進行互構為傳播研究提供了新視野。
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朱恬驊
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朱恬驊的報告主題為《“下一站,夜之城”:電子游戲、技術想象與城市日常》,他從《賽博朋克2077》談起,探討了電子游戲對城市生活的影響。他強調電子游戲已成為現代城市的認知模型,建立有關規則和秩序的一系列技術想象的基礎上。不僅現實的城市生活幫助人們走進游戲的虛構,游戲中的秩序和反秩序也可能反向滲透到現實生活。通過地鐵系統的例子,他討論了電子游戲對城市生活的影響,并呼吁重新思考游戲與現實的關系,提出人們需要重新構想自己在“可玩城市”中的參與方式。
復旦大學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主任孫瑋
復旦大學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主任孫瑋教授以三個關鍵詞進行點評。第一,尺度,我們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人工智能的崛起,所有的研究、所有的人類社會實踐,都要有一個尺度的變化。今天三位學者都從非常大的尺度來展現游戲、城市、人類、文明的根本性關系,結合最新的實踐但又有歷史感的創造,這是一個大推進。第二,反思,因為有尺度的大變化,我們要高度反思既有人文社科的理論及其基本預設。我很贊同宗老師報告的最后這句話,要注意到傳播學理論的危機、衰落,這非常明顯。第三,是重建、重新定義,要創造出自己的理論概念、分析框架,才能應對現在新的問題。
第二場:“實時城市:
可編程城市的治理變革”
第二場研討以“實時城市:可編程城市的治理變革”為主題展開,由《探索與爭鳴》編輯屠毅力主持,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周葆華教授評議。三位青年學者以作為當前數字城市治理實踐基石要素的“數據”這一關鍵概念入手,分別從城市治理界面、政府治理模式和數據市場交易等方面探討了可編程城市的治理機制變革。
復旦大學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研究員、新聞學院青年副研究員李夢穎
復旦大學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研究員、新聞學院青年副研究員李夢穎以《實時城市:軟件治理的政治與詩學》為題,探討軟件作為一種物質技術與社會想象,如何催生新的治理形態和情感體驗。引入“詩學”的概念,是為了突出微觀視角、日常經驗在理解當下數字治理發展中的重要性,并回應傳播政經、平臺資本主義等已有路徑。通過從數據、界面、平臺三個層面分析軟件治理的政治與詩學,她提出,我們正在邁向“實時城市”,即人、物、環境與數字技術系統實時反饋,城市即存在于實時生成、運作、干預的過程中。這既是一種指標化、自動化、程序化的新型治理方式,又同社會價值觀念和心理狀態的變化密切相關,指向的是對“實時”的幻想和欲望。
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副教授、復旦大學數字與移動治理實驗室副主任胡業飛
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副教授、復旦大學數字與移動治理實驗室副主任胡業飛圍繞“數據”這一關鍵詞,研究“數據要素與城市政府的數據角色”。他解析了國家數據局設立與數據要素化大背景之間的緊密關聯,并從多個方面對數據的要素屬性進行了解釋與論證。數據要素化的完成,伴隨著社會對高價值數據需求的普遍產生,這驅動著城市政府必須發生變革。變革體現為一種新興政府角色的出現,即政府扮演數據要素供給者。城市政府通過公共數據開放等路徑,推動公共數據面向社會發生流通。在此基礎上,政府聯合多元主體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價值鏈,通過政社合作創新與合作生產,充分釋放公共數據所蘊藏的價值,貢獻于可編程城市的創建與城市文明的高質量發展。
上海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講師徐偲骕
上海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講師徐偲骕從政治經濟學視角切入城市治理。他以“數據二十條”落地的試點為例,聚焦政務數據授權運營和呼之欲出的“數據財政”構想。他認為,要回應當前城市治理中"指尖上的形式主義"的問題,不僅需要從政治學、公共管理和技術倫理方面尋找解釋資源,還應注意到,存在一個巨大的以智慧安防和技術風控為主要業務方向的人工智能市場。這個市場恰是以政務(公共)數據作為主要生產資料,其繁榮和過度投入可能對城市社會活力和經濟活動造成不利影響,也會抵消數據要素釋放的經濟效益。他呼吁,從公共預算支出和政務數據開放的供給側改革等角度,來推進高質量的數字化轉型,通過反哺實體經濟來實現真正增量型“數據財政”。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教授周葆華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教授周葆華點評指出,第一是視角,從三位老師的報告中可以看到一些研究視角的變化。比如對基礎設施的理解,不僅要從技術的、物質性的、政經的維度去拆解,還要倒置視角去看里面的情感和體驗,這是一個很有啟發性、很有想象力的視角。但在經驗上還需進一步展開,倒置基礎設施要將其建構過程更充分地闡釋出來。第二是經驗,幾位報告人的研究里都突出了中國本土的經驗。比如數據公開,梳理了政府在數據開放方面的各個方面的工作,但需要進一步明確理論分析的維度,數據要素作為一種治理要素,究竟如何改變和重構了政府的運作邏輯。第三是價值,這場的核心詞是“治理”,但治理好像越來越變成了一個“萬金油”式的詞匯,需要在學術上給予更清晰和嚴謹的定義,進而提供更系統、學理性的分析。
第三場:“代碼城市:
可編程城市的空間變革”
同濟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王鑫
第三場研討以“代碼城市:可編程城市的空間變革”為主題展開,由同濟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王鑫主持,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陸揚教授評議。三位青年學者分別從代碼城市的地方生成、城市時空異質性與城市空間的視覺性等維度出發,探討了可編程城市的空間變革出發,探討了可編程城市的空間變革。
同濟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教授、復旦大學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研究員張昱辰
同濟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教授、復旦大學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研究員張昱辰以《代碼城市:后人類視角下的數字媒介與地方裝配》為題,指出發端于人文地理學傳統的地方概念正在代碼城市中面臨挑戰,數字地方營造研究存在局限,需要超越傳統人文主義視角重新理解地方生成的邏輯。通過分析澎湃的“上海相冊”、帝都繪的數字北京創作和城市聲音地圖等我國當下的數字媒介案例,探討在數字媒介時代新的地方邏輯。他將數字地方生成描述為一種裝配過程,表達了對這一新地方邏輯的理解,強調了其碎片、多維、實時轉化和未來導向等特性。
華東師范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副教授戴宇辰
華東師范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副教授戴宇辰圍繞算法與城市的“時空異質性”,聚焦數字技術對城市空間的塑造。數字技術正在改變、傳導、轉化我們對空間的感知、使用和組織,其生成了諸如“代碼空間”“編碼空間”和“背景編碼空間”等不同的異質時空類型。他以“智慧城市”這一案例出發,分析了算法在當下城市空間中的不同意義。并進一步強調了非人類中心主義、組裝和裝配的視角以及本土論的空間理解,呼吁擺脫傳統人類中心主義,拓寬對城市空間研究的理論視野,強調在不同的個案中,代價和配置關系的差異需要詳細分析,使得空間建構的討論更全面、復雜。
上海交通大學設計學院助理教授孫昊德
上海交通大學設計學院助理教授孫昊德的報告標題為《具身、想象與生成:視覺文化視閾下城市空間作為“集體虛擬媒介”的建構》,他從自身的建筑學背景出發,強調了建筑學與影像、傳播、信息等領域的交叉點,以史料和當代城市中的現象為依托,呈現了視覺對歷史和現實中城市空間演變中的作用,尤其空間-視覺交互中產生的城市作為集體虛擬媒介的機制,探討結合具身、想象與生成的城市空間虛實互嵌應用。通過空間與視覺的關聯,他展示了思考城市空間的多層面性質,以及數字技術對其產生的深刻影響。
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陸揚教授
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陸揚教授點評指出,張老師的報告談的是代碼城市中的數字地方如何可能,從人文主義傳統里人文地理學的地方到現在數字地方,從原先棲居的穩定的地方1.0到現在的裝配的地方3.0,產生什么變化。現在是把分離的因素拼接起來,用支離破碎的東西變成一體。戴老師講的是算法與城市“時空異質性”,他提倡新物質主義物的空間,就是人和非人的關系,物占據了中心,從空間ontology到ontogenesis,就是具體空間是怎樣生成的等等,如拉圖爾所說,空間永遠充滿了不同的社會力量的互相活動,強調了算法的能動性,三種代碼空間,等等。孫老師主要講的是視覺文化視域下城市空間作為集體虛擬媒介的建構,孫教授本身是設計師,講述的內容非常具像,講到城市的虛擬空間和現實空間等等,總而言之現實和虛擬互動,把虛擬的世界變成真實的社會,建筑就是未來可期的。
致謝與總結
會議的最后,《探索與爭鳴》編輯屠毅力、復旦大學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主任孫瑋教授代表主辦方致謝、總結。屠毅力編輯指出,本次會議從議題到議程設置及各個話題的展開充分展現了一種青年氣質,對于當下數字媒介技術驅動下的城市景觀、城市治理、城市生活、城市體驗表達了一種充分擁抱的態度。這種態度正是今天展開城市問題討論與研究的前提。比如,第一場討論“可玩”,對游戲不再是一種狹隘的理解,不再局限于虛擬世界,通過與現實世界的互嵌連接,一種新的虛實景觀、城市生存方式乃至情感共同體將可能誕生,游戲具有了原型意義。第二場討論“治理”,軟件治理在今天將不再是一種純粹技術主義的面目,正如李夢穎老師所說在功能主義的面向外將可能展示一種充滿社會想象力的詩學面向;這也包括面對“數據”,數據在今天成為一種要素,積極應對它的龐大力量將構成對傳統治理的變革。第三場討論“空間”,數字媒介技術為空間添加了新的坐標,虛實互嵌的空間刷新了傳統人文地理學視域中的地方、人地、流動性等關鍵問題,正如戴宇辰老師所呼吁,面對這一新的空間我們應擺脫傳統人類中心主義,拓寬對城市空間的認知。擁抱城市的變化是我們更好認知、理解,進而研究、治理城市的前提,今天與會的各位青年學者為我們做了展示。
孫瑋教授在總結中提到三個關鍵詞:第一是視角的創新,以“可編程城市”這一新概念為切入點,將過往研究中的城市視角與媒介技術視角結合起來,思考如何創造出城市—媒介綜合視角的新理論。城市始終作為異質性的交流系統,在碰撞、互嵌中孕育著新文明。數字媒介的出現改變了原有的城市傳播狀況,進而影響著人類文明的發展。開創全新的媒介-城市研究范式,既是交叉學科建設的全新面向,也是建構我國自主學術話語體系的有益嘗試。第二是強調獨特性,數字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的邏輯與過往的社會文化現象不同,要首先深入到其原理中去,然后再從技術邏輯出發,將之和政治、經濟、文化的邏輯相結合,從而創造出全新的研究思路,如果揮舞著以前的理論大棒,就把新經驗生搬硬套進原來的思路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另一方面,在全球范圍內的數字化命題之下,不同地域的經驗田野也有著顯著的獨特性,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的數字經驗同樣有獨一無二的價值,研究者要努力對復雜的經驗現象敞開自身,這一點非常重要。第三是創造,在充分進入全新田野與轉變視角的基礎上,我們要努力創造出新的理論概念和分析框架,來應對當前數字城市社會與城市文明等各種新問題。在本次會議作報告的各位青年學者們都以自己的理論與經驗視野出發,努力進行創造的嘗試,已經取得了不少有趣的成果。在此基礎上,我們要進一步去打破過往堅固的概念,重新定義何為人類,何為主體,理解新的文明樣態。要抱著這樣的理論抱負,才能真正創造出我們所追求的新研究范式和自主話語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