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據海外媒體報道稱:“寶馬已斥資‘數億歐元’來維持其在中國的經銷商網絡,而其競爭對手奔馳、捷豹路虎等也投入巨資幫助其經銷商避免破產。”
過去,車企為了激勵經銷商多賣車,會以各種形勢給予補貼和返利。如今,還有能力大范圍扶持經銷商的車企并不多了。
事實上,這已經不是豪華汽車制造商第一次對中國經銷商進行補貼了。2024年年初,寶馬開始向品牌經銷商發放補貼。6月,寶馬又向經銷商補貼40億元。無獨有偶,奔馳在在今年一季度發放數億元補貼后,6月又繼續向經銷商派發20億元補貼;捷豹路虎也曾給予經銷商7.65億元的模糊返利。
最近幾年,降價的聲音此起彼伏,“價格戰”儼然成為了國內車市的主旋律。在這樣的背景下,傳統豪華汽車制造商也不得不一同跟進降價,被迫加入價格戰。只是,豪華車企們在前線大打價格戰,遭殃的卻是后方的經銷商。
不少經銷商表示:“價格戰使得進銷倒掛嚴重,賣的越多虧的也越多。”
經過了解發現,官方指導價35.39萬元的華晨寶馬i3 eDrive 35L車型裸車價已經降至18.5萬元左右。銷售人員表示:“如此大幅優惠導致經銷商為了完成車企定下的任務指標至少虧本300萬元。”
奔馳C級的降價幅度也高達10萬元,終端售價跌至20萬元左右。經銷商表示:“奔馳C級賣一輛至少要虧本7萬元。”
捷豹路虎更甚,2025款發現運動版官方指導價38.83萬元,地方經銷商終端報價卻有著十幾萬的優惠。4S店人員稱:“這款車從虧8-9萬左右的價格虧到了13-15萬元一輛。”
進入2024年以來,有不少經銷商因持續的“價格戰”導致資金鏈斷裂,經營存在困難,從而關門或接近停擺。
5月,保時捷三家中國經銷商聯合多家集團投資人公開向保時捷發函,聲稱虧本賣車換銷量已經讓經銷商喘不過氣;10月,寶馬被爆出全球首家5S店北京星德寶面臨嚴重資金壓力,不得不宣布閉店。近日,寶馬又被傳出其位于福建的多家4S店突然關門跑路。與此同時,位于天津最大的奧迪4S店——永濠奧達也被曝出暴雷倒閉。
重壓之下,與保時捷、寶馬、奧迪有著同樣境遇的經銷商不在少數。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稱:“預計2024年將會有2000家經銷商倒閉。”超過一半的經銷商在今年早些時候也向其表示:“2024年將無利可圖。”
不難看出,隨著國內車市“價格戰”的寒氣不斷向下傳遞,“越賣越虧”的現實狠狠擊穿了經銷商的經營防線,“賣車不再是一門賺錢的生意”逐漸成為共識。只是,為了維護正常的現金流和經營秩序,經銷商不得不“賠本賺吆喝”。
最近幾年以來,國內汽車電動化、智能化發展風生水起,新能源車銷量持續增長,傳統燃油車逐漸失去了消費者的喜愛。在這樣的市場巨變下,以比亞迪、理想、問界為首的本土車企迅速跟上電動化的腳步、加大技術投入,市場份額不斷攀升。
然而,相比于國內本土車企,傳統豪華車企電動化轉型相對滯后,依然以燃油車為主。隨著燃油車市場萎縮,豪華車企整體銷量也出現疲軟態勢。
好在,傳統豪華車企也意識到了這一點,紛紛宣布向電動化轉型。但現實是,車企在轉型的過程中需要巨大投入,短期內新能源的銷量不足以填補傳統燃油車市場下滑的空缺。這也就導致夾在中間的經銷商左右為難。
市場地位變化之下,傳統豪華車企也要跟國內自主車企競爭了。不過也要看到,新能源汽車持續擴張勢必會對傳統燃油車形成擠壓效應,持續疊加的價格戰讓汽車品牌進入洗牌期,同時也加快了汽車經銷商淘汰賽的速度。畢竟,賣豪車躺賺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